云南省昆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成果与举措。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聚链成势,传统产业数智转身,同时通过惠企服务增强企业信心,实现了经济的量质齐升。
在现代化工厂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机器手臂如同灵动的舞者,在生产线上灵活舞动,精准无误地完成零部件的组装工作;宽敞的车间里,智能物流小车像穿梭的精灵,有序地将原材料准时送达各个生产环节;而工人则安稳地坐在数字化智慧大屏前,实时监控着生产数据,确保整个生产流程高效且精准。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坚定不移地大抓产业,将主攻方向聚焦于工业领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运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提升。去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5.22亿元,同比增长4%,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1.9%。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在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里,石油焦原料开启了它的“变身之旅”。经过磨粉、提纯、改性、石墨化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最终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随后被销往下游厂商。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崛起,如同强劲的东风,带动了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复虎介绍道。2022年4月,杉杉股份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成功落地昆明安宁市产业园区。随着工厂全面投产,各工序的产能迅速爬坡,公司凭借规模、工艺、技术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竞争力,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同样落户安宁的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专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张艺耀介绍,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等显著特点,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市场中拥有较高的认可度。“尽管面临磷酸铁锂价格下跌、各地产能不断释放等挑战,公司依然连续3年保持满产达产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盈利。”
昆明市立足自身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思路,以安宁市为核心,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签约项目已达19个,其中建成投产7个、在建9个、签约促开工3个。昆明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处处长赵福溯表示,昆明初步达成了新能源电池从正负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的集群化发展目标,为工业经济和工业投资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保障重点园区春节后能够顺利复工复产,针对新能源电池、硅光伏、新材料等企业,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推出了“复工电力指数”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企业历史用电数据、生产线特性及订单增长趋势,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前预判复工负荷峰值。同时,工作人员还会走访企业,了解用户的生产计划及检修情况,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用能指导,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增产扩产。
据了解,昆明市还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为云南实现了“零”的突破;贝泰妮中央工厂正式投产,康乐卫士重组疫苗产业化基地进入试生产阶段,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成功下线,生物医药产业蓄势待发;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京东方国内首条12英寸硅基OLED生产线投产达效。去年,昆明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26.2%,均创下10年来的最好成绩。
传统产业数智转身
走进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搬迁后的新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厂区道路纵横交错。令人惊讶的是,在电解厂内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机械手在高效精准地作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
西南铜业的前身是1958年建设的云南冶炼厂,是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铜冶炼企业。2023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从昆明五华区迁入安宁产业园区。“我们抓住搬迁的契机,全面建设绿色低碳数字化的新西南铜业,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公司党政负责人张体富介绍,搬迁项目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工艺,全流程应用智能场景,矿产铜加工成本、硫酸制造成本等指标表现十分优秀,成为了绿色冶炼的新标杆。
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是昆明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经济体量大、占比高的特点。昆明市加快推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示范应用,积极支持冶金、化工等产业企业申报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贷款近100亿元。去年,昆明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8%,较上年提升了5.4个百分点。通过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昆明成功打造了天安化工、中石油云南石化、西南铜业、三环中化4家国家级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2个产业园、1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
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昆明推动贵研化学、昆明中药厂等333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昆明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成功培育“小灯塔”企业16家。
惠企服务增强信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昆明市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营商环境招商,全力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这一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做优服务,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营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稳步提升,在省内营商环境中逐渐凸显出排头兵的示范作用。
在新能源电池快速发展的时期,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从落地安宁到投产仅仅用了110天,创造了昆明工业发展的新速度。“基于安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当地丰富的原材料供给情况,公司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集团决定追加投资80亿元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年产2万吨碳酸锂加工项目。”张艺耀说。
据介绍,昆明市去年推出了涉及行政审批、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惠企政策、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10件惠企实事,并且已全部完成。积极助企共享发展红利,昆明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在行动”等助企活动,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转变。为助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向新发展,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适用政策,昆明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直达快享、税费优惠应享尽享,助力工业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
此外,为支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于去年5月正式施行。该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障民营经济能够公平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维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去年年底,昆明市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185.6万户,增长10.3%。
本文详细介绍了昆明市在产业发展上的多方面举措与成果。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发展良好,传统产业通过数智转型焕发生机,同时惠企服务增强了企业信心,推动经营主体数量增长。昆明市通过一系列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的量质齐升。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