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研讨会展开,着重介绍了第七场关于上海证券起源的研讨会,提及多位专家的分享内容,回顾了上海证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人物推动、交易所筹建等情况,还探讨了中国特色证券市场的历史,以及“澎湃下午茶”系列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强调新时代证券业发展需要新的“周芝石”。
【编者的话】
2024年5月17日,颇具意义的“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在北京,看上海”。这一系列活动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深入解析中央政策,积极探讨上海思路,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方向。
该系列活动举办了多场研讨会,每一场都聚焦不同的重要主题。第一场研讨会,大家围绕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展开了热烈的畅谈,为上海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二场研讨会,将关注点集中在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探讨如何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第三场研讨会则关注科技金融,研究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第四场研讨会讨论了新税制与新业态的关系,为上海的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第五场研讨会深入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助力上海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第六场研讨会聚焦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与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推动上海的数字化转型;第七场研讨会聚焦上海证券的起源,这也是本次系列活动中极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场。
第七场研讨会邀请到了资本市场史研究者陆一、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以及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等权威专家。
本文是第七场研讨会的最后一篇文章。在研讨会上,陆一先生带来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的限量复制品,股票户名是“周芝石”。公开信息显示,这张股票是1986年11月14日,在邓小平会见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赠予对方的。不过,目前无法确定见面的具体场合,也不清楚是邓小平亲自赠送还是其他人员代送。“周芝石”是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监事长的名字,他象征着一群证券人在发展道路上的艰难探索与执着坚持。要培植金融文化,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需要重新观察和理解他们在金融之海留下的航标。
3月7日,“澎湃下午茶”举办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系列研讨会。陆一分享的主题为“上海证券的起源”,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上海证券业的起源故事。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则通过生动的图片,为大家展示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和证券交易的发端情况。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带来了“上海证券交易:历史地位与国家战略”的精彩演讲。为了筹备这期“澎湃下午茶”,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与复旦大学的吴景平教授在“星空咖啡”进行了一次深入而长久的交谈。
在研讨会上,四位专家谈古论今,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知识的盛宴。陆一先生早在17年前就是《东方早报》旗下《理财一周》报的作者。他在分享一组历史性照片时感慨道,很可惜,历史往往容易忽略那些真正推动证券业发展进程的人。比如,早在1904年,梁启超就提出要开办懋迁公司;10年之后,张謇推动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两年后,孙中山提出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过去,中国一度是交易所最多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上海更是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证券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沉沉浮浮。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甚至会在理发店里进行证券交易。
陆一先生在《无情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中记载了尉文渊5个半月筹建上海交易所的事迹。1990年,年仅35岁的尉文渊带队建设交易所,成为“全球交易所中最年轻的老总”。这本书出版至今已有20年,《上海图鉴/黄浦江》也选编了1996年上海证券大厦在建的照片。
《上海证券报》曾刊发过尉文渊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龚浩成的口述内容。当时,市委领导问组长、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祥瑞“交易所可不可以建”,李祥瑞回答说:“我看还是有点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他们又问龚浩成:“老龚,你认为怎么样?” 龚浩成认为建立交易所操之过急,时机尚早:“现在有条件上市的公司太少。最好有100家到200家公司具备上市的条件,其中的50家到100家能够上市,到那时建立证券交易所就会水到渠成。”时任上海市体改办主任贺镐圣则持不同观点,他说:“不要管它,先建立起来再说,在建设中发展壮大。”这段对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由于追求建设速度,上海交易所创建之初的交易品种较为简单。但即便如此,它向外界坚定地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中国特色证券市场,或者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证券业,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早在1933年,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就发行了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股票,这也是“红色政权第一股”。
2025年,澎湃研究所“重返”中国证券之路,深入探寻证券与革命、证券与改革、证券与开放、证券与科技这四组关系,旨在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二次参加“澎湃下午茶”的徐明棋表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并不是简单恢复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是要建设与中国崛起同步的金融强国和以强大的人民币为载体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一级与二级市场)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市场。
吴景平教授在回顾历史上几次大风潮时提醒大家,中国的证券业要规范发展,不能被全球资本左右。货币、中央银行、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金融人才队伍等几大关键要素,要摆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中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澎湃下午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个系列活动仅仅是上海证券业发展历程和决策机制研究的起点。新时代的证券业发展需要新的“周芝石”,他们要有勇气和智慧战胜政治风险,也要有专业精神与素养应对市场风险。
本文通过对“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研讨会的介绍,特别是第七场关于上海证券起源的研讨会,回顾了上海证券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人物的推动到交易所的筹建,再到中国特色证券市场的历史。强调了改革开放决心在证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新时代证券业发展需要新的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