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苏区工会的诞生与劳模运动的早期实践,详细介绍了苏区工会运动的发展历程,包括相关组织的成立、工人权益的改善以及工会规模的壮大,还阐述了劳模运动的起源、开展情况以及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
第十期
萌芽:苏区工会诞生与劳模运动早期实践
1933 年暮春时节,瑞金武阳区的乡亲们趁着清晨的露水,匆匆赶往晒谷场。当他们到达时,惊奇地发现往日堆放草垛的土台上,悬挂着一面绣有铁锤镰刀的红布。原来,这是苏维埃政府即将第一次颁发“劳动模范”锦旗的现场。那一天,山风轻轻拂过,带着春耕动员令上的油墨香气,悄然掀开了中国劳模史的第一页。
回溯到 1929 年,随着红军在闽西、赣南等地成功建立革命根据地,苏区工会运动便开始悄然萌芽。
1931 年初,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正式成立。这个组织承担着统一领导各根据地工会的重要职责,它积极组织苏区各级工会开展群众运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带动作用,致力于建立一致对敌的工农联盟,以保卫和扩大苏区的革命成果。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工人各项劳动条件的改善,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933 年初,由于白区工人运动形势急剧恶化,临时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不得不从上海迁至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并改设为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由刘少奇担任委员长,继续指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到 1934 年,中央苏区的基本区域与闽浙赣苏区已有 95%的工人加入了工会,全国苏维埃区域的工会会员人数总计超过 36 万人。工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苏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苏维埃革命政权和工会的建立,为劳模运动的践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2 年 3 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在苏区工厂中开展革命竞赛的任务和方法。通知强调,“模范队是革命竞赛运动的基本,每个模范队的任务是用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百分之百地完成工作计划,完成党与苏维埃政府的每一个决议和指示。”
1933 年,苏区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生产运动。在江西瑞金武阳区召开的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即武阳劳模表彰大会)上,毛泽东亲临大会,向模范单位赠送锦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还结合武阳的生产经验,精心起草了“春耕生产运动大纲”。
在这一时期,妇女劳动模范开始崭露头角。毛泽东给苏区妇女颁发的奖品竹笠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劳动模范”称谓来称呼在生产建设中成绩卓越的劳动者。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不仅扩大了劳动力队伍,还极大地促进了女性解放。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意义重大,它是一场巩固苏区政权群众基础的重要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社会风气也得到了积极的改善,政权的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同时,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激发了广大劳动者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本文围绕苏区工会诞生与劳模运动早期实践展开,讲述了苏区工会运动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劳模运动的起源和开展情况。强调了这一系列运动对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女性解放、巩固政权群众基础以及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展现了苏区时期工人运动和劳动竞赛的重要历史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