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古玉价值的衡量展开探讨,先区分了古玉与新玉、出土古与传世古的概念,接着详细阐述了古玉价值评价的九个主要方面,最后总结了古玉和新玉价值的判断标准。
西周青玉鸟形珮,静静散发着历史的韵味。有句广为流传的俗话“黄金有价玉无价”,这里的“无价”蕴含着两层含义。其一,表明玉的价值比黄金更为珍贵;其二,意味着玉的价值难以准确估量。那么,面对众多的古玉,我们究竟该如何衡量它们价值的高低呢?
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明晰。其一,什么才是“古玉”;其二,“出土古”和“传世古”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
首先,考古学家和玩玉的行家们对于“古玉”和“新玉”有着不同的见解。部分人认为,只有夏商周三代的玉器才能称之为古玉,汉代玉器勉强可以算入,而唐宋明清时期的玉器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他们的理由是,玉文化在中国已经绵延了7000多年,明清两代距离我们相对较近,尤其是清代,不过是100多年前的事,怎能算作古玉呢?
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在现实中,许多玉器收藏者眼中,莫说明清玉,就算是民国玉,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老玉。所以,对于古玉和新玉的划分,我们还是应遵循常规的历史时代划分方法,将下限设定在1911年清代结束之时。清代以前琢制的玉器都被称为古玉,而清代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玉器,则被叫作清末民初玉或者近代玉。古玉又可细分为原始社会的“史前玉”、夏商周的“三代玉”、汉代玉、唐宋玉、明清玉等等。
那么,古玉的“出土古”和“传世古”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意思理解,“出土古”就是从土里挖掘出来的古玉,“传世古”则是在人们手中代代流传的古玉。那些曾经入土又流传下来的玉器,也被归为传世古,它们的价值都远远高于新玉。这是为何呢?入土的古玉,经过水土常年的浸蚀,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沁色,充满了自然的天趣;而传世的古玉,由于人们长期的把玩摩挲,精光内敛,温润圆融,抚摸它,仿佛能触摸到一段悠久的人生和历史。
我们知道,玉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存在,古玉和新玉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截然不同,其价值自然也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都是古玉,又该如何评价它们的价值呢?在白峰先生编著的《中国玉器概论》一书中,列举了主要九个方面:
第一,看年代的远近。一块三代玉或者史前玉,或许因为长年的浸蚀,质地已经部分风化剥落,但它所承载的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价值远远超过一块温润的明清玉。同样,一块质地尚可的明清玉,其价值也远高于一块新玉。
第二,看玉器在历史上所占地位的大小,这体现的是它的文物价值。例如,商代晚期的铜骹(xiāo)青玉茅制作精良,是商王专用的玉器,而西周的青玉鸟形珮在西周的出土较为常见,是周人基于生产劳动而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显然,作为一般的玉珮,它的价值远远比不上承载重要历史意义的玉器。
第三,看是否是出土的遗物。出土的玉器,根据沁色的不同,我们可以判断出它的入土时间、地点以及墓葬者的文化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等。相比传世古玉,它包含了更多的历史信息量,价值自然也更高。
第四,看玉器的品种和数量。以玉璧为例,如果发现标准形制的玉璧数量众多,其价值就会相应降低;而出廓璧只发现了几件,它的价值就会很高。
第五,看工艺水平。玉器的造型美和工艺美做得越好,其价值就越高。
第六,看艺术水平。玉器上的纹饰和图案都体现着一定的主题,代表着不同时期的风格和文化,这种风格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同时,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结合是否相得益彰,阴刻、阳刻、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都决定着玉器艺术水平的高低。
第七,看玉器的完好性。无论是古玉还是新玉,出土古还是传世古,一件完好无损的玉器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残缺不全或遭受损坏的玉器价值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变得一文不值。
第八,看玉料质地的好坏。在玉器评价中,玉料质地并非是第一位的因素。如果一块玉料很好,但雕工极差,它的价值也难以显现出来;但对于同一种玉料来说,玉质越好,其价值当然就越高。
第九,看器物的大小和重量。将其列为评价要素之一,是因为器物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设计和雕琢。比如,战国晚期的玉鼓形珮,高3.4厘米,宽3.2厘米,厚只有0.4厘米,如此小巧的玉器,却有着复杂的纹饰,这说明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高超。再比如,清代的青金石观瀑图山子,器型巨大,把观瀑图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和雕琢者的水平和审美。
总结来看,古玉价值的判断标准与其他文物的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就是时间长短、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工艺水平、稀缺性、完整性等硬性指标,道理都是相通的。那么,新玉器又该如何评价呢?主要看玉质和雕工,简单来说就是“好看”。原因很简单:在缺乏文化和岁月积淀的情况下,颜值便成了唯一的标准。
本文先引入古玉价值衡量的问题,通过区分古玉与新玉、出土古与传世古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古玉价值评价的九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古玉和新玉价值的判断标准,让读者对玉器价值的衡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