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高龄不停歇,王性炎助力元宝枫“健康油”进中国碗,王性炎:把元宝枫“宝藏”转化为中国健康新希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被称为“元宝枫之父”的王性炎的故事。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开始研究用元宝枫种子榨油,此后历经波折,始终未放弃对元宝枫的研究。他不仅帮助农民通过种植元宝枫增收,还发现了元宝枫多方面的价值,如今他依然致力于延伸元宝枫产业链,要把“健康油”装进“中国碗”。

在春寒料峭之时,尽管已经92岁高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王性炎还是来到了学校设在陕西省扶风县的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他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学校春季移栽高产元宝枫树苗以及优选高产种质资源的相关情况。

时间回溯到50多年前,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被尊称为“元宝枫之父”的王性炎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利用元宝枫的种子榨油,成功缓解了学校职工食用油短缺的难题。在将元宝枫从原本用于荒山造林的普通树种,转变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林木之后,如今的王性炎,毅然放弃了晚年安逸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延伸产业链条的工作中,一心要把“健康油”真正装进“中国碗”。

为院找油

1933年,王性炎出生于四川成都。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加入当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很快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川西军区办公室担任机要员。

1952年,王性炎通过考试,进入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林学系,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专注于经济林方向的研究。

王性炎回忆道:“当时主要是对核桃等一些木本油料作物开展初步研究,开始并没有接触到元宝枫。”

20世纪60年代,西北农学院的师生们面临着物资匮乏的严峻考验。粮食不够吃,食用油是质量差的棉籽油,而且每人每月分配的油量少得可怜,甚至炸不熟一条鱼。1969年,学校领导找到王性炎,希望他能想办法解决食用油短缺的问题。

王性炎随即发动其他年轻教师一起查阅资料。他们发现,京冀一带的老百姓有炒制五角枫(元宝枫)后食用的相关记载。王性炎说:“我就搞了一点元宝枫的种子,剥去果壳和果皮后,和溶剂一起放在锅里加热,等到溶剂受热挥发,油香味就扑鼻而来,我扔下去一片馒头,炸了吃,味道很不错。”

很快,王性炎组织人员在西安、杨凌等地采集了6吨元宝枫的种子。给种子脱粒后,他在杨陵公社杜寨大队的一个土榨油坊中榨出了1吨多的元宝枫籽油,给每位学校职工分了一斤食用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又把剩下的油渣送到酱醋厂,没想到元宝枫酱油第一次试制便宣告成功,每位西北农学院的教职工又分到了两斤酱油。

王性炎说:“这件事在省里引起了轰动,1971年3月,陕西省的元宝枫榨油现场会在杨凌举行,农林局、粮油公司的代表共计150多人来学校考察参观。省政府后来发文,确认元宝枫为木本油料树种。1972年,省里给了我一台新型榨油机,元宝枫籽油的出油率也从刚开始的26.5%提升到了32%。”

然而,正当王性炎准备在元宝枫研究方面大展拳脚时,他被安排到陕南,与漆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漆农们来说,“百里千刀一斤漆”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一个漆农,辗转50公里山路,在树上割1000刀,才能收获一斤漆。在那段日子里,王性炎积极参加割漆劳动,还争取到参与国家漆树品种调查育苗项目的机会。

在海南,他看到当地割橡胶时采用乙烯利刺激剂后受到启发,通过将刺激剂在漆树上使用并改进割漆技术,他成功将陕南的漆产量提高了20%。

恢复高考后,王性炎参与了将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扩建为西北林学院的筹备工作,并在建院后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从院长岗位上退居二线,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元宝枫。在蛰伏了16年之后,他又重新踏上了元宝枫的研究之路。

绿色“尖兵”

王新绪是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长命寺村的一位农民。20世纪80年代,他家境十分贫穷,有时甚至连足够的食盐都买不起。1989年,45岁的王新绪在一份报纸上看到陕西省相关领导介绍元宝枫的信息,心中萌生了种植元宝枫的想法。他翻山越岭,从扶风赶到杨凌,想要找到王性炎。第一次他扑了个空,第二次仍旧没见到当时正在出差的王性炎,不过,王性炎的夫人接待了他,并将他的想法转述给了王性炎。

不久后,两人终于见面。为了帮助王新绪,王性炎联系了宝鸡市林业局。很快,王新绪通过一个德国援助我国的荒山造林项目,卖出两亩多地的元宝枫种苗,获利2000元。王新绪之子、陕西宝枫园林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高红说:“当时我爸还想继续种元宝枫,但家里所有人都反对,建议他见好就收。可他还是坚持,在王(性炎)教授的鼓励下,拿着钱又投入到下一轮的种苗培育中。”

“八五”期间,王性炎开始加强对元宝枫化学成分的研究。他发现,元宝枫的种子不含淀粉,只有优质的油和蛋白。王性炎介绍:“元宝枫的种子含有蛋白质27%以上,这个数字虽然不如大豆和青豆高,但高于蚕豆、豌豆、绿豆和红豆,吃元宝枫籽油,对糖尿病人和三高病人特别友好。”他还提到:“后来我们又在当时西安医科大学的一个实验室,给三组患癌症的小白鼠分别注射蒸馏水、元宝枫籽油和美国的抗癌新药环磷酰胺,5年之后,发现元宝枫油的抗癌抑瘤率达87%,与环磷酰胺相当。”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王性炎又在“九五”时期重复了一次这样的试验,得到几乎相同的结果。同时,他发现元宝枫种子如果用来做酱油,其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也比大豆酿制的酱油高。国家林草局原总工程师封加平介绍,元宝枫籽油还含有神经酸,这是人体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核心成分,是能修复神经纤维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神奇物质。

封加平说:“元宝枫浑身都是宝,种皮富含活性丹宁,不仅能够被用作优质鞣料,而且在医药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元宝枫的叶和种皮还能制成优质的饲料添加剂。作为落叶乔木,元宝枫的木材坚硬,可作为优良的建筑、家具、雕刻、细木工用材。”

1997年,宝鸡市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王新绪合作,共建了300亩的元宝枫种苗培育基地。王高红不再在西安打工,而是回家组织长命寺村200多户农民流转了土地,跟着父亲一起干。看到种植元宝枫有利可图,周边的农民也自发种植了1000多亩的元宝枫。到20世纪末,陕西宝鸡扶风县杏林镇的元宝枫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不过,由于“一拥而上”,元宝枫小种苗很快出现滞销的情况。

就在“枫农”们一筹莫展之际,随着元宝枫的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被逐渐发现,元宝枫产业已在部分东南沿海省份逐渐萌生。很快,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贵州等地都开始把元宝枫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产业来抓,如今,元宝枫的全国种植推广面积已达到200万亩左右。此前,王高红给当地300多户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每年每户实现增收5000元左右。

健康蓝海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王性炎偶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硕士生王俊淇和他的导师李玲俐副教授,他们正在进行优质种质资源树木的筛选工作。国家林草局元宝枫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张博勇介绍,该基地占地25亩,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树龄在7年左右的元宝枫经过嫁接培育后再长5年,如今已经初步选育了一些元宝枫种子高产的树种,现在准备将这些相对高产的树移栽到一起,为培育国内首个高产元宝枫品种做好准备。

李玲俐说:“张老师是王老师的学生,我又是张老师的学生,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拥有四代研究人员的元宝枫科研团队。下一步我要带着我的学生,将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到元宝枫的良种选育工作中。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定能延伸好这个产业链,不断挖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性炎的女儿在国外生活,儿子在甘肃兰州定居。为了方便照顾他,子女多次邀他同住,都被他拒绝。如今,王性炎依旧扎根在杨凌,靠着退休金生活。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各种各样的访客,无论是华人华侨、企业家、学者,还是农民、学生,只要谈起元宝枫,王性炎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聊就是数小时。

很多企业家为了表示对王性炎的感谢,提出想给他一笔“顾问费”“咨询费”,但都被他婉拒。王性炎说:“没有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趁着身体还行,我总想再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在宝鸡绿美枫彩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内,一行行元宝枫整整齐齐地“站立”在横竖间距均为5米的树林里,每列树两侧,各有一条浅浅的地沟。公司负责人乌乃奇说,这种种植方法正是由王性炎传授的。

乌乃奇介绍:“你看到的地沟,是因为我们已经给每棵树都完成了断根,这种5×5的种植方式,有望让今年的元宝枫种子产量每亩超过1吨,即成为‘吨果田’。一旦元宝枫成为‘吨果田’,那就意味着种植一亩元宝枫,榨出的籽油量和两亩油菜持平,每亩元宝枫种子的蛋白质也和两亩大豆含量相当,‘中国人不仅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未来还要吃上健康的中国油’。”

2011年,元宝枫籽油被我国相关部门批准,成为新资源食品。在国际市场,目前已经有日本、泰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并销售元宝枫籽油。不久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

王性炎坚定地说:“元宝枫产业是前景光明的事业。我要帮着大家把这个产业的基础打好,争取再干3年。我不能停下来!”

“元宝枫之父”王性炎投身元宝枫研究的历程。他从解决学校食用油短缺开始,历经波折仍坚持研究。他不仅发现了元宝枫多方面的价值,帮助农民增收,还推动了元宝枫产业的发展。如今92岁高龄的他,依旧为将“健康油”装进“中国碗”而努力,体现了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科研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87.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