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美国时尚零售商Forever 21,报道了其第二次根据破产法第11章在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介绍了该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回顾了它“三进三出”中国市场的历程,以及美国各门店裁员等情况,分析了其经营困境的原因。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知名时尚零售商Forever 21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它依据破产法第11章,在特拉华州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Forever 21第二次踏上申请破产的道路。不过此次申请破产,仅仅是针对其美国运营公司而言,公司的知识产权并不会受到影响。
从法庭披露的文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估计负债处于10亿至100亿美元的区间;而估计资产仅为1亿至5亿美元,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Forever 21与中国市场的那些故事,它堪称“三进三出”中国市场。
在杭州湖滨步行街,曾经有过一家令人印象深刻的Forever 21大型门店。这家门店规模宏大,占据了整整三层楼的空间。在它营业期间,吸引了不少杭州人前来光顾,成为了部分网友记忆中珍贵的“青春回忆”。
然而,商业的浪潮总是变幻莫测。这家承载着许多人回忆的门店,在2017年无奈地关上了大门。
回顾Forever 21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那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公开资料详细地记录了它的每一次进入与退出。2008年,Forever 21怀揣着对中国市场的期待,正式进驻。它在中国市场的第一站选在了江苏常熟,开设了中国区的第一家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水土不服”等诸多原因,仅仅过了一年,这家门店就停止了运营,Forever 21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
不过,Forever 21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2011年,它又重整旗鼓,重新回到了中国市场。这一次,它选择在北京王府井开设线下首店,这家店占地近2500平方米,规模相当可观,一度成为了当地的打卡胜地。此后,它的发展势头良好,陆续在上海、杭州(靠近西湖)、重庆等地开设了门店。
但商场如战场,竞争异常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相对保守的扩张策略面前,Forever 21品牌的全球业绩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
从财报数据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其2017年的销售额大幅下跌了14%,降至34亿美元,亏损更是高达4亿美元。
在这样的经营困境下,2017年,Forever 21关闭了中国香港铜锣湾京华中心共6层的旗舰店。紧接着,在杭州门店关闭之后,2018年它又陆续关掉了天津、北京、重庆等地的门店。到了2019年5月,Forever 21再一次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Forever 21又卷土重来了。2021年,Forever 21全国首家线下旗舰店在江苏泰州靖江印象城正式落地,面积超过12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品牌还同步上线了天猫、拼多多、微商城、唯品会等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目前,该品牌正加速向线上模式转型,并且在积极寻求新运营商,希望能够维持旗下350家最佳业绩门店中的少量店铺运营。
再把视线拉回到美国市场,Forever 21的美国各门店纷纷开启了裁员模式。
Forever 21曾经可是最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大众时尚品牌之一。它于1984年由韩国移民张东元夫妇在洛杉矶创立,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是青少年。
在过去的几周里,由于该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提交了《工人调整与再培训通知法案》(WARN)相关通知,Forever 21一下子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通知显示,这两个州将近700人将面临被裁员的命运。其中,该公司位于洛杉矶的总部有超过350名员工,而这个总部也计划关闭,其余被裁员工则来自其各个门店。
如前文所述,当前,该品牌正加速向线上模式转型,并积极寻求新运营商维持旗下350家最佳业绩门店中的少量店铺运营。
想当年,Forever 21处于鼎盛时期,销售额曾经达到过41亿美元,员工数量多达4.3万,业务更是遍布57个国家。在早期,它的主要对手是H&M和Zara。但由于Forever 21的门店规模过大、扩张速度过快,最终导致了经营困境的出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美国破产申请并不会波及国际授权门店。
本文围绕美国时尚零售商Forever 21展开,详细报道了其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的情况,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同时,回顾了它“三进三出”中国市场的复杂历程,以及美国各门店裁员等信息。分析得出,门店过大、扩张过快是导致其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尽管面临破产,但该品牌正加速向线上模式转型,试图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其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