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to C困境:DeepSeek之后谁是刚需之选,DeepSeek冲击,大厂与创业者的AI抉择

本文围绕AI在生活中的渗透展开,通过作者出差的亲身经历引出AI对话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着重介绍了DeepSeek的出现对国内AI格局的影响,包括打乱大厂和创业者节奏、在AI to C应用方面引发的问题,以及创业者对行业发展的冷静思考。

AI to C困境:DeepSeek之后谁是刚需之选,DeepSeek冲击,大厂与创业者的AI抉择

今年2月中旬,我前往苏州出差。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中年采访对象,她的工作与AI和科技领域毫无关联。然而,让我颇为惊讶的是,她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会求助于AI助手“豆包”。无论是想要了解苏州当地的美食推荐,还是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她都习惯性地向豆包发问。这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AI对话机器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功能,AI技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回顾过去,去年豆包和Kimi进行大规模广告投放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AI应用在市场上的一次预热。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则标志着AI应用开始真正下沉到大众生活之中。它在短短一周内就实现了1亿用户的增长,这一惊人的数据令人瞩目。随着多家科技巨头陆续在自己的产品生态中接入DeepSeek,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接触并拥抱推理大模型。

在今年之前,国内大模型的发展主流路线是通过比拼模型规模和算力,试图追赶并复现2023年3月发布的GPT – 4。像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字节跳动的豆包等产品,都将ChatGPT作为对标对象。然而,DeepSeek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它用更小的参数训练出了更强大的推理模型,这一成果打乱了国内AI大厂和创业者原有的发展节奏。

从外界视角来看,百度作为布局最早的企业,以及字节跳动这个入场较晚但投入巨大的科技巨头,在DeepSeek出现后,处境略显尴尬。去年曾大出风头的月之暗面、智谱等AI“六小龙”,如今也鲜少在公众面前发声。而清华大学副教授、大模型公司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刘知远则表示,他们团队目前是国内少有的“心情舒畅”的团队。面壁智能研发的是to B的基座大模型,并且果断转向了小尺寸、低成本且高性能的AI模型。当初这一决策受到了不少投资人的质疑,但DeepSeek的成功验证了这一方向的正确性。

如今,各大厂纷纷发力AI to C应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像微信、淘宝、抖音等超级App都已经形成了难以被取代的生态和功能。目前我们所看到的AI对话机器人,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入口和工具存在。而且,Kimi、豆包等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即便DeepSeek在用户体验上占据优势,但腾讯元宝、百度搜索通过“套壳”也能提供相似甚至更好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目前还很难看出哪个AI to C应用会成为用户的刚需。大厂们需要思考如何留住用户,以及探索出可行的商业模式。毕竟,百度已经验证了搜索 + 广告的模式在AI to C应用中并不可行。

与大众对AI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访的创业者们心态更为冷静。刘知远指出,DeepSeek的突然崛起,充分印证了技术创新在这个行业中的关键性。创业者们只有坚持创新,而不是一窝蜂地涌入DeepSeek – R1的技术路线,忙于简单的复现和应用开发,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整个行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行业观察,展现了AI在生活中的渗透以及DeepSeek对国内AI格局的冲击。大厂在AI to C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留住用户的方法。创业者则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创新,行业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实现长远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724.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