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情况展开,介绍了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实践、技术应用及发展目标等内容,展现了该领域为科研和产业带来的革新与发展机遇。
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究竟能链接多少种可能时,北京率先给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答案——新材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已经集聚了近10家“人工智能+新材料”算法软件企业,这一数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显著的产业集聚,彰显了北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强大的吸引力。
今年1月底,《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以下简称为《行动计划》)正式发布。紧接着在3月初,“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北京,“AI +”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产业赋能的简单增加,更意味着一场精心布局的先手棋。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实际上,中国经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韧劲,很大程度上藏在民营经济的“56789”密码之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在北京,扎根于此的民营企业也紧紧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卯足了劲写好“加号”文章,为青年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赛道。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是一种具有革新性的范式。”北京深势科技解决方案事业部高级经理伍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与传统的在软件系统中模拟飞行器性能的研究不同,AI for Science是专门面向生物医药、化学材料等学科搭建的微尺度大模型。它能够模拟物质的微观运动,进而测试该物质在宏观世界中的性能。这种全新的科研范式为科研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据了解,深势科技的科研团队实力十分雄厚。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汇集了近百名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
在深势科技公司的走廊内,一张2022年9月颁发的证书被摆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证书上写着“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项目名称为“面向跨尺度、大规模分子体系的AI for Science计算平台”,项目团队成员包括90后张林峰、孙伟杰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后来,张林峰与大学同学孙伟杰一起成立了深势科技。张林峰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拥有先发机会,具备很好的系统统筹能力,同时还拥有足够丰富的实体经济应用场景。深势科技将持续深耕AI for Science领域,并加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落地应用,切实为产业革新赋能,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那么,A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驱动科研呢?伍旭介绍了一个有关OLED屏幕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手机、电脑屏幕之所以能够发光,关键在于其采用了OLED屏幕。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提升OLED屏幕的能量转换效率是科研攻关的重要目标。伍旭表示:“一个研究员一天做10 – 20个实验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如果面对160万个OLED候选材料,那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使用AI模型代替人工实验,由AI筛选出能量转化靠前的1000个候选材料,能够大大缩短研发时间,显著提高研发效率。
此外,伍旭还提到了深势科技自主研发的基于AI for Science的微尺度基础工业设施和“深势·宇知”科学大模型体系。这一技术成果使得团队在保持量子力学精度的前提下,成功模拟了上亿原子的运动轨迹。也就是说,原来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模拟体系,现在仅需几天就能完成。该技术打破了此前数十年来分子动力学局限于小型系统(数千个原子)的困境,并因此斩获了“超算界的诺贝尔奖”——戈登·贝尔奖。
“我们为什么选址在中关村呢?因为这里离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高校都非常近。”伍旭在谈及AI for Science所需人才时这样说道。目前,公司吸纳了来自周围多所高校的硕博士研究人才,这些有着交叉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聚在一起,共同贡献智慧,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向前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随着《行动计划》的发布,北京在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关键一步。智能实验室、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落地,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还开设了“材料智能技术”专业,每年培养跨学科人才超过500人,为行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京深云智合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宇宙伸手指向了智能合成平台里正在工作的机械臂。他介绍说,DeepChem智能合成平台基于人工智能、计算化学、云平台和智能合成机器人,通过设计目标分子及其合成路径,探索催化剂、溶剂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发现具备更优性能的化学结构,解决现有材料性能缺陷,进而提供深度的分子合成研发,以推动“AI +绿色创新”的多场景应用。
“旁边有一个药品库,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将药品搬运到实验室中,智能合成平台可以自动完成对应实验,比如在特殊工艺条件下进行加热。”刘宇宙表示,人工智能实验平台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个任务,并且在统一的标准下收集数据、优化工艺等,“相当于一天完成研发人员在传统模式下10天的工作量”。
刘宇宙进一步解释说,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别,但研发过程耗时耗力,从发现到走出实验室再到工程化实际应用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深云智合把“AI计算 +智能合成”技术融入新材料领域,将有力地助力千亿级别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及提速。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的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将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将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地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下一步,北京还将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数据设施构筑、智能实验室建设、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加快关键新材料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支撑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本文聚焦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介绍了政策推动下企业积极实践,如深势科技和深云智合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和产业应用上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及高校人才培养为行业注入活力。到2027年北京该领域有望实现显著发展,未来还将从多方面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