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 2025 年春季商业银行校园招聘展开,深入剖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崛起背景下,商业银行人才需求的转变、招聘规模与质量的变化、人才战略的重构,以及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校园招聘策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 2025 年春季招聘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这一转变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接下来,本文将详细探讨商业银行人才战略的重新构建,以及如何通过精简招聘规模和提高招聘质量来应对人工智能对银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传统到复合型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在招聘时的侧重点逐渐转向科技型人才。就拿工商银行的总行业务研发中心来说,近期发布的大数据应用岗位,主要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这充分表明银行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看重能够将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等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积极布局相关岗位。从江苏银行到北京农商行,都发布了 AI 相关的人才招募信息。这些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颇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还得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发方面。例如,平安银行在其招聘专场中明确表示,需要后端开发岗和算法岗的人才,以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春季校园招聘的缩量与提质
尽管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在 2025 年度的春季招聘中,众多国有大行的招聘规模却出现了明显的缩减。以农行为例,此次招聘规模仅为 4500 人,与 2024 年的 14557 人相比,大幅缩水。这一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随着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柜员等传统岗位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网点智能化升级使得许多基本操作可以通过电子渠道高效完成。截至 2023 年,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已高达 93.86%。这一数据无疑预示着,柜员岗位的需求还将继续下降。
其次,面对缩减的招聘规模,各大银行在招聘效率上却有了显著提高。以某头部城商行为例,其 2025 年度的简历投递时间仅为 4 天,远远低于以往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人才战略调整成为了银行应对的主要方案。
人才战略重构:校企联动与内培
行业专家指出,银行的人才战略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从根本需求出发,银行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动的方式做好早期的人才储备。这种方式为金融机构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此外,对于已经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员工,银行也不能忽视内部培训,要积极推动员工转岗和能力提升,这样的员工往往能够更快地适应转型带来的挑战。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GI)和大模型的应用已经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将会不断加深,未来大模型的应用有望加速银行业的数字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
面对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新技术的引入虽然提升了银行的运营效率,但同时也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银行必须在人才招募策略中融入“金融 + 科技 + AI + 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因此,银行在校园招聘中应该着眼于未来,寻找那些既懂金融又精通科技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通过优化人才战略,提高招聘的质量和效率,银行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推动数字金融的未来发展。
本文指出 2025 年春季商业银行校园招聘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人才需求向复合型转变,招聘缩量提质。银行应通过校企联动和内培重构人才战略,平衡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聚焦复合型人才,以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