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河南民营企业牧原的发展,讲述了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以牧原为例展开其从22头猪起步到如今全球领先的历程,介绍了其业务规模、创新模式、应对猪周期的策略等,并呈现了大河报对牧原创始人秦英林的专访内容。
核心提示
3月21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在郑州盛大举行。在此次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宁提出了多项关键要求,着重强调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具体而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聚焦国家所需、人民所盼、市场所向的方向,积极开发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的目标。
在大会上,牧原、胖东来、普莱柯、多氟多等众多河南民营企业代表纷纷登台发言。其中,牧原的发展历程格外引人注目。回首牧原33年的发展之路,它从最初的22头猪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如今年出栏7000多万头的惊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二字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牧原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近日,围绕科技创新、智能化应用场景、如何看待猪周期以及与年轻企业家互动等多个热门话题,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的深度专访。
如今,牧原的养猪业务已经遍及全国25省(区)109市225县(区),业务分布在308个子公司。2024年,牧原的出栏量达到了7160.2万头。为了让这个数据更直观,我们不妨做个对比,牧原现在的养猪数量超过了德国一个国家的数量,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数量。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起点,仅仅是当初的22只猪。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当时,年仅27岁的秦英林正在国营肉联厂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然而,他毅然辞去了这份安稳的工作,怀揣着对养猪事业的热情和梦想,从22头猪开始了自己的养猪生涯。
牧原在人才招聘方面也备受关注。比如在2024年应届毕业生秋招中,牧原的“养猪岗”招聘启事就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媒体公开报道,在牧原招聘页面的校园招聘中,分为养殖类、饲料类和屠宰类等几大板块。其中,养殖类的热招职位有养殖生产储备干部、兽医师、营养师等岗位。招聘经理表示:“如果你这批猪养得好,一个月可以拿2万 – 3万也不是问题,高的还能拿到4万。”
2024年8月份,公众号“牧原招聘”发出了“高级养殖技工招聘”的内容。文中介绍该岗位月薪1万元以上,并且文章后面还放出了优秀案例,其中有高级养殖技工近半年的月均薪酬超过3.1万元,高的还达到月薪4万元。
“知识创业者”
曾经的“大学生猪倌”
通过创新促进行业转型
作为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一批企业家,秦英林身上有着一个十分浓厚的标签——“知识创业者”。财经自媒体“政经视点”负责人李传金评价道:“秦英林有知识底色,是拿来主义的创新者,有眼界有视野,认识到养猪行业落后,然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借鉴学习,然后自主创新,从而改变了行业,促进了转型。”
秦英林在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牧原的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方面是产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牧原采用自繁自育的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产业链的效率更高,更多生产要素能够高效衔接,内部交易成本接近于零,成本显著下降,成为牧原制胜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这些都是引领性的,整个行业都在效仿,让行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在秦英林看来,“牧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通过30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养猪离不开技术创新。正是因为创新,在行业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秦英林告诉记者:“经历蓝耳病和非洲猪瘟这两件事,让我们中国的养猪业从业者和技术人员,深度钻研创新技术,行业一下子达到全球的高级水平。”
不赌周期 理解周期 接纳周期
河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健也对牧原十分关注。他在之前的报道中提到,牧原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融资渠道通畅、多元。企业在任何一个战略扩张期都能得到金融、资本市场的巨大支持,以充足的资金提前布局、扩建产能,抓住了此次猪周期上涨性行业机遇。与此同时,牧原还在成本控制上不断下功夫。
当然,猪周期也是一把双刃剑。曾经的生猪龙头企业雏鹰农牧等就倒在了2018年至2022年的超强猪周期中。牧原在2023年也受到了持续低迷猪价的影响,一度损失严重,当年净亏损42.6亿元。不过,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牧原依靠创新建立的成本优势让公司在猪价周期低谷期还能扩大产能,一举“弯道超车”,其产能从年出栏1000万头到7000万头,增长速度十分罕见。
大河报专访秦英林
(1)记者:牧原的成功,最主要有哪些因素?
秦英林:第一,专注养猪主业。第二,坚定长期主义。第三,坚持科技创新。我们坚持长期主义,死磕技术创新,才能让牧原实现稳健发展。
(2)记者:这些年牧原是如何坚守初心的?
秦英林:我们的初心是为大众生产安全健康的猪肉食品,推进行业健康发展。为了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比如我们从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构建了完整的猪肉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打造确保了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可控制,从而保证了猪肉的品质和安全。
(3)记者:如何看待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秦英林:牧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养猪技术创新史。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更是确保企业稳健前行的关键,支撑企业做强做优。做创新好像是说说就过去了,但实际背后是煎熬,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等有成就的时候突然回头看,已经与众不同了。
(4)记者:对更多企业,创新意味着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秦英林:对更多企业来说,智能化时代,AI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各行各业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一米宽、一万米深的专注创新精神。
(5)记者:如何看待猪周期?
秦英林:牧原养猪30余年,大概经历7个猪周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理解周期,接纳周期,敬畏周期,拥抱周期。因为无论是在任何行业,行业供给跟需求之间的平衡,一定会回到一个更合理的状态。
(6)记者:人工智能已深刻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牧原接下来有哪些智能化应用场景?
秦英林:作为实体企业,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当下前沿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工具如何能够在我们养猪业务场景里面得到应用。机器人也将成为未来的“猪倌儿”。猪跑得快,人形机器人或者智能手臂很难完成,牧原正在尝试与一些高校、科技企业合作,逐步开展相关的研发,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动作,比如给小猪打针或者喂奶等。
本文以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为背景,重点介绍了牧原的发展历程、创新模式、应对猪周期的策略以及创始人秦英林对企业发展的看法。牧原从22头猪起步,凭借创新和长期主义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养猪企业,面对猪周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同时强调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发展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也展示了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下的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