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环人广区域的音乐剧特殊生态展开,探讨政府“无事不扰”政策在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内涵、意义以及政府应把握的“分寸感”。
在上海,有一个被人们称作“宇宙中心”的地方——环人广区域。这里存在着一种让众多音乐剧业内人士都心生羡慕的特殊生态。每到夜晚十点,亚洲大厦周边便会站满剧迷观众,他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演员下班。
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音乐剧女孩”们如此沉迷于这个“宇宙中心”呢?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阮豪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给出了答案,他表示这要感谢黄浦区政府。“从2020年至今,我们没有接到过任何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
政府的这份宽容与“不管”,让观众和剧场充分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促成了剧迷与上海之间的双向奔赴。这其实正符合营商环境发展治理中一条经过广泛验证的规律:在自由且有秩序的环境里,商业生态的活力会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段时间频繁被提及的“无事不扰”,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所谓“无事不扰”,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减少对企业的过度干预,让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的主业发展。就像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提到,对于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业领域,要建立无事不扰清单,最大程度减少入企现场检查。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中推行的“检查码”制度,就充分体现了对这方面的精简和优化。
“无事不扰”不仅仅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监管,还要求政府收敛过度“帮扶”的心态。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服务好民营企业的初衷,今天到企业调研座谈,明天又让企业填写表格。然而,类似的“过度关心”实际上增加了企业接待、报送等方面的成本,还可能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而且各种帮扶政策也未必能精准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当然,对民营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为而治”,更不代表职能部门能够当“甩手掌柜”。
恰恰相反,“无事不扰”对政府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事不扰”后面还跟着“有需必应”四个字。特别是当民营企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政府部门更需要及时出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其目的始终如一,就是为企业创造一个能够心无旁骛发展、自由成长壮大的环境。
前面提到的上海“演艺星空间”的发展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政府部门没有对企业提出“管理要求”,但政府并非真的“不管”。政府在周边环境提升、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让街区变得更加安全有序、干净整洁,还吸引了更多观众安心前来观剧,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后续效应,进而形成观剧后的消费,构建起一个正向循环。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政府部门也能更专注地做好本职工作。
由此可见,企业发展与政府行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如何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多地考验着政府自身的“分寸感”。政府要做到在该出现的时候及时出现,在该隐身的时候悄然隐身,真正实现进退有度,打破“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困境。
那么,这份“分寸感”推进到何种程度才是合适妥当的呢?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尤其是在产业变革时期,外部环境以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都在不断变化,某一时期、某一地点的“分寸感”未必适用于其他时期和地点。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加强真诚的“沟通和互动”,减少表演式的“关怀与感谢”。当企业基于实际情况提出真实问题时,政府能够切实解决,政商关系才能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更进一步来讲,政府不仅要关注企业当下的需求,急企业之所急,最好还能具备“前瞻思考”的能力,提前考虑到企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前谋划布局企业可能产生的需求和服务,通过更主动的作为营造更“无感”的服务,让企业能够更加笃定、专心地发展。
本文以上海音乐剧“宇宙中心”的发展为例,阐述了政府“无事不扰”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强调政府应把握好“分寸感”,在减少过度干预的同时做到“有需必应”,并具备前瞻思考能力,与企业加强沟通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