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展开,探讨了智能驾驶与汽车安全相关问题。分析了公众对新事物如智能驾驶的情绪化反应,指出电车脱困性不足是当下关键问题,还列举多个品牌新能源汽车类似事故,揭示行业标准缺失,最后通过“福特平托”事件强调用赔偿倒逼汽车安全设计转变的重要性。
在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汽车安全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而只有当赔偿的代价远远超过召回成本,并且超过了营销所带来的收益时,才能够真正促使汽车产品在设计风格上不断朝着汽车安全的方向转变。
撰文丨刘远举
3月29日,一场悲剧在高速上上演。一辆小米SU7发生碰撞后随即爆燃,这起事故带走了3名女大学生的生命。她们本有着大好的前程,却因为这场意外,生命戛然而止,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家属向媒体透露,当时车门锁死,电池爆燃,导致车上三人不幸遇难。
事故发生后,市场迅速做出反应。4月1日,小米股价在午后持续跳水,截至当日收盘,跌幅达到了5.49%,报46.50港元。相比于3月31日,小米的市值减少了近700亿港元。
这起事故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智能驾驶的广泛讨论。不可否认,智能驾驶的确是这起事故的原因之一。然而,无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是L2、L3还是L4级别,事故都有可能发生。判断智能驾驶的优劣,不能仅仅依据某一次事故,而应该从整体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根据中汽中心CIDAS数据库中2011 – 2021年涉及乘用车的事故参与者案例数据显示,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常行驶时,可以有效避免80%的人为驾驶造成的事故。
01 公众对智能驾驶的情绪化反应与电车脱困性问题
当下,智能驾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驾驶人往往过于信任智能驾驶。而在事故发生后,又容易引发情绪化的反应。这种情绪化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智能驾驶这样的新事物,公众往往会忽略它所降低的风险以及带来的便利,而过度夸大其可能导致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详细记录表明,顺风车实际上比出租车更安全。但当年郑州空姐被顺风车司机杀害之后,社会舆论却极大地夸大了顺风车的风险。而与此同时,青岛发生的一起出租车司机杀害一对母子的事件,却并未引起太多舆论的关注。这是因为顺风车在当时是新事物,人们对新事物天然地存在恐惧心理,而对旧事物的风险则习以为常。转基因、微波炉,乃至两百年前的照相机,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直到人们逐渐习惯。
再往前追溯,当年QQ网友见面引发了不少犯罪和人身侵害事件,人们曾认为应该由QQ负责。而如今,网友见面后的犯罪和人身侵害事件,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社会的内生风险,接受了这种风险的存在。
公众的情绪虽然能够理解,但却可能掩盖一些更直接的问题。在此次小米SU7事故中,根据死者家属的说法,当时有人在车外试图救人,但车门却无法打开。这表明,电车当下最紧急且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是电车的脱困性不够高。
▲网友发布的事故照片(图/网络)
电车容易燃烧的特性是由电池决定的,短期内很难改变。既然电池易燃烧,那么就应该把电车的脱困性设计得更好。然而现实却是,电车在增值设计方面不断增加,而脱困性却因为门把手的电动化等因素反而降低了。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导致新能源车一旦出事,后果往往非常惨烈。
实际上,如果正确使用智能驾驶,新能源车在出事前,由于有各种智能设备的辅助,其安全性肯定是高于没有这些智能辅助设备的传统燃油车的。有智驾系统的新能源车在出事的那几秒,也会通过自动刹车降低速度来减小事故的烈度。但一旦真正发生事故,新能源车更易燃烧、电动控制的车门更加复杂难以脱困等问题,都会导致事故后果更加严重。也就是说,智能驾驶虽然降低了事故率,并在总体上降低了事故的烈度,但剩下的恶性事故,可能会更加惨烈。
02 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缺失与车门设计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关于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车门锁死、自燃等情况屡有发生。保时捷、比亚迪、问界、蔚来等品牌均出现过类似事故。业界普遍认为,随着车辆开发和验证周期被持续缩短,加上“软件定义汽车”等观点的流行,智能电动汽车整体上处于行业标准缺失的状态。
在汽车安全中,A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前仓溃缩、使用高强度材料等设计,都是为了保证A柱的坚固。在碰撞测试中,A柱不变形也是各车厂要达成的重要目标。然而,车厂们似乎忘记了初心。A柱坚固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护驾驶舱,防止驾驶员被挤压,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保证车门在出事后能够方便打开。
现在很多车商,在做强A柱的同时,却降低了车门打开的“鲁棒性”。“鲁棒性”是英文robustness的音译,在中文中常常也被表达为健壮性和强壮性,总体来说其可以用于反映一个系统在面临着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也能够维持其功能稳定运行的能力。
有研发人员表示,传统燃油车门把手设计是通过拉动拉线再带动锁块的机械结构,而类似小米SU7的不少电动车门拉手是靠电机带动锁机完成车门开启动作,轻触开关隐藏在拉手中,以此还原常规机械拉车门的动作。这就可能出现,若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蓄电池出现断开或故障,车门或因缺电无法解锁。
虽然小米也配备了紧急打开的机械开关,但这个开关的地位被轻视了。小米用户手册显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而这个机械把手的位置,在驾驶侧的车门储物箱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因为放了东西而被挡住的位置。对于不熟悉车辆的人来说,即便在平时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在慌乱之中了。
汽车的开窗开关设计则非常科学。几乎所有汽车的开窗开关都是手指深入一个沉坑,向上扣起,车窗上升。只有这个动作能关窗,其他身体部位的任何动作,如手肘、掌心、衣服袖口等,都不会误触发这个开关向上。这样的设计是多年沉淀的结果,其目的是防止误关窗,卡住人的脖子,特别是小孩的脖子。虽然窗户有防夹功能,但婴幼儿的脖子非常脆弱,多一重保障总是好的,这背后有着血的教训。
03 用赔偿倒逼汽车安全设计转变
人与车之间沟通的标准化语言,是人类汽车工业多年沉淀下来的。就连车机里面一次面板上显示多少个字,也不是越多信息越好。车机屏幕,一条信息的长度,看屏幕的角度,都有讲究,有一个叫作视认性的指标。传统品牌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测试、有流程的,但现在这种严谨性被各种花哨的所谓创新替代了。
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因为人命不够贵。现代化大工业有其残忍的一面,或者说客观的一面,人命是有价值的。1978年8月10日,美国印第安纳州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一辆福特斑马(Ford Pinto)因车尾受到撞击,引发油箱爆炸,导致车上的3名年轻女子当场丧生。
福特斑马是福特汽车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一款小型车,售价亲民,只要2000美元,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这款车型问世后7年间,发生了近50起与车尾有关的爆炸事故。福特意识到存在设计缺陷,解决方案是召回,并加装一个11美元的装置,来防止油箱爆炸。
福特算了一笔账,如果不召回,不改变设计,按照概率,最多死亡180人,每人赔偿20万美元;受伤180人,每人赔偿7万美元计算,最多只需支付不到5000万美元。相比之下,召回1250万辆车,费用将高达1375亿美元。在权衡利弊后,福特公司选择了默不作声,不召回。后来,福特的这份成本效益分析备忘录在庭审中被曝光时,引起了陪审团的极大震惊。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福特平托”事件。尽管福特在1978年最终召回了斑马汽车,但公司的声誉已经严重受损。到了1981年,福特斑马不得不永远退出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全的推动,往往是基于事后赔偿的。只有当赔偿大过召回成本,赔偿大过了营销收益,才能倒逼产品在设计风格上不断向汽车安全转变。这或许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而不是一道枷锁。对于这起小米汽车爆燃事故,也是如此。
本文通过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深入剖析了智能驾驶引发的公众情绪化反应、电车脱困性不足、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缺失以及车门设计等问题。同时,借助“福特平托”事件强调了用赔偿倒逼汽车安全设计转变的重要性,呼吁新能源汽车行业重视安全设计,完善行业标准,以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