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交易外交”展开,阐述了其外交政策的本质、在多个国际问题上的表现,以及“交易外交”所陷入的僵局和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一场独特的“交易游戏”正在上演。约一个月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直言不讳地表示:“我的一生都在做交易。”这样的言论,仿佛为其外交政策定下了基调。
“交易外交”,成为了美国媒体定义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高频词汇。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指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本质是“纯粹的交易”。从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到一心谋取各种资源,“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战略既咄咄逼人、又包罗万象,既适用于盟友、也适用于对手”。这种外交风格,在多个国际问题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3月11日在沙特阿拉伯吉达拍摄的美国和乌克兰代表团会谈现场。
在巴以问题上,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强硬的威胁手段。要求哈马斯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甚至以“否则你们将惹上大麻烦”相要挟。更有甚者,特朗普政府一度提出“清空加沙”,并以停止援助为筹码,逼迫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这种做法,无疑是将交易思维过度运用到了地区敏感问题上。
为了解决美国国内的非法移民和芬太尼问题,美国又向墨西哥和加拿大挥起了“关税大棒”。按照特朗普政府的逻辑,这两大问题都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造成的,不解决就加征关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然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国家的利益。
特朗普还将目光投向了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宣称“无论如何都要得到”,甚至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如果丹麦不答应,那美国就要对丹麦加征关税。如此强硬的态度,凸显了其“交易外交”的霸道本质。
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指出,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与他所著的《交易的艺术》一书中描述的房地产策略如出一辙:激化矛盾、极限施压,将局势推向灾难边缘,试图在最后一刻达成交易。
“交易外交”陷入僵局
那么,“交易外交”的成效究竟如何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美国与俄乌两国的分歧日益显现。在特朗普18日和19日分别与俄总统普京和乌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后,美国媒体认为,俄方实际上已拒绝了美方先前提出的俄乌停火30天方案。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称,美俄元首通话凸显两国间的更多分歧而非共识。同时,乌方对俄乌30天内停止袭击对方能源基础设施的提议也不满意,希望停火范围包括其他民用基础设施。泽连斯基还强调,乌方无意转让特朗普政府“感兴趣”的扎波罗热核电站。
加沙和也门战火重燃。特朗普此前声称要“给中东带来和平”,但通过胁迫施压方式“促成交易”最终失败。在与美国“充分协调”后,以色列军方18日起恢复对加沙地带大规模空袭,意味着加沙停火协议已经破产。另外,美军15日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起大规模空袭。作为反击,胡塞武装称已多次袭击美军航母。
3月18日,在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的一处社区,一名男子查看遭以军空袭损毁的建筑。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能凭空制造交易筹码,通过威逼利诱使对方让步,倚仗的是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其“交易外交”的实质,不过是基于强权的胁迫外交,服务的是美国的一己私利;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不顾相关方诉求、胁迫其接受美国开出的条件。如此外交即便能够达成“交易”,恐怕也难以持久。
“特朗普团队宣称,它的交易将带来和平,被搭了80年便车的美国要将其超级大国地位转化为实际利益。”英国《经济学人》一篇文章写道,“然而,这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让美国变得更弱、更穷。”
本文深入剖析了特朗普的“交易外交”政策,通过列举其在巴以、美墨加、格陵兰岛等问题上的表现,揭示了该政策基于强权胁迫、服务美国私利的本质。同时,通过美国与俄乌分歧以及加沙、也门战火重燃等事实,说明“交易外交”陷入僵局且难以持久,这种外交方式不仅让世界更加危险,也可能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