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国货美妆进入下半场的竞争态势,以贝泰妮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在研发方面的诸多举措,包括成立专家工作站、提取核心原料、应用创新成分等,还提及了自建工厂的情况,同时探讨了研发投入对国货美妆品牌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当国货美妆市场的竞争步入下半场,若想成为具有穿越周期能力、足够有竞争力的品牌,长期主义背后的研发投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3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期由贝泰妮牵头的“云南省巢志茂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工作站将开展基于云南特色植物资源的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与此同时,工作站会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引领作用,整合实验室的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通过逐步构建云南特色植物原料标准样品体系,将企业的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提升至国家标准的层面。
实际上,工作站的设立仅仅是贝泰妮研发战略层面的其中一环。从财报数据来看,2023年,贝泰妮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2.99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7.32%,研发费用率达到了6.07%。2022年,其研发费用投入约为2.5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24.96%,研发费率达5.08%。而在2021年,研发费用投入为1.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99%。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贝泰妮在研发投入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早在2022年,贝泰妮就成立了云南特色植物产业研发公共平台——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在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青刺果作为核心原料成为了代表性成果之一。贝泰妮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借助贝泰妮独创的分层控温技术,科研人员经过数十次高温速萃、分层纯化、低温锁鲜的精细工艺探究,从青刺果油中提炼出了更高浓度、更稳定、舒缓修护效果更为显著的青刺果PRO MAX。”
到了2024年3月,贝泰妮旗下品牌薇诺娜首次将青刺果PRO MAX应用于第二代薇诺娜特护霜产品中。贝泰妮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此次升级不仅限于成分的创新,更在于定制化配方制剂的全面优化。而且今年会有基于新原材料应用的系列新品上市,目前我们最新的研发进度是拥有了14款植物新原料的备案。”
除了在研发层面进行大举投入之外,曾经一度依赖代工模式的贝泰妮也在积极推进自建工厂的进程。据了解,在2022年底,贝泰妮占地80亩、投资近5亿元、年产值达50亿元,集皮肤学、植物学、药物制剂、化妆品与医疗器械生产于一体的贝泰妮新中央工厂竣工交付并投入使用。根据贝泰妮相关人员透露,目前贝泰妮代工和自产占比各在50%左右。
从整个国产美妆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贝泰妮在研发层面的不断突破更像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缩影。“投研发、建工厂”正在成为国货美妆品牌进一步巩固市场的重要砝码。尤其是在国货美妆整体进入下半场竞争之际,研发成为各品牌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谁能在研发上拥有先发优势,谁就更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不过,夏至良时咨询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研发层面的投入对于品牌的发展确实至关重要,但相对而言,品牌也需要考虑到研发从投入到产出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而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等到成果转化的那一天,这是一个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贝泰妮在研发和工厂建设方面的详细介绍,展现了国货美妆品牌在竞争下半场的发展策略。贝泰妮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成果不断,同时推进自建工厂,反映出“投研发、建工厂”成为国货美妆巩固市场的趋势。但也指出研发投入面临成果转化的时间和资金考验,提醒品牌需谨慎权衡。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