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春耕时节的农业生产情况,介绍了临河区的小麦种植项目、种植技术应用,以及巴彦淖尔市的整体春耕部署和乌拉特后旗的地膜回收等工作,展现了当地农业多元化发展和机械化作业的新景象。
在春耕的大好时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生丰村的小麦连片种植区。只见耙地机、播种机、压土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轮番登场,机器的轰鸣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绝于耳,仿佛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春耕乐章。生丰村村委会委员高飞忙碌地穿梭在田间,他一边仔细查看土壤的平整质量、播种的深度等关键情况,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现场的作业。
高飞向记者透露:“这是供港蔬菜一期项目,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小麦播种工作。等小麦完成收获之后,我们将在这里种植广东有机菜心。”据悉,该项目是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与相关公司携手合作开展的,旨在实现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为当地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艳介绍说,今年临河区着重采用小麦套玉米超吨粮田高效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致力于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小麦春播工作早在3月7日就已正式启动,并且计划在清明节前全部播种完毕。
巴彦淖尔市拥有1300多万亩耕地,一直以来都享有“塞外粮仓”的美誉。去年,当地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48万亩,粮食产量高达58.7亿斤,其中小麦、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更是刷新了内蒙古的单产纪录。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王智功表示:“巴彦淖尔市提前进行了谋划部署春播生产工作,科学地下达了粮食播种指导任务,积极鼓励小麦进行区域化、渠域化集中连片种植。同时,还稳定了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来增加种植效益。目前,全市的农资供应、科技培训、社会化组织服务等各项工作均在有序开展。”
连日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友联二社的玉米地里,十多台地膜回收机来回穿梭作业,它们正忙着清理土壤中的残留地膜,为下一步的玉米播种做好充分准备。现场负责人李志强介绍,这些机器能够将地膜有效地收集起来,回收的残膜将被运往当地工业园区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之后可以用作工业燃料、再生塑料制品等。
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霍耀告诉记者:“我们依托社会化服务,实现了从耕种、植保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并且大力推广全域水肥一体化种植。”今年,乌拉特后旗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1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2.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2%以上。
本文围绕巴彦淖尔市的春耕生产展开,介绍了临河区的供港蔬菜项目和先进种植技术,巴彦淖尔市的春耕部署,以及乌拉特后旗的地膜回收和机械化种植情况,展现了当地农业多元化、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体现了巴彦淖尔市在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有效举措。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