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从人民性、个体性、人文性的交汇融通,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交相辉映,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三个维度,阐述了上海在深化人民城市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展现了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积极探索。
城市,是人们聚居的地方,人民与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人民聚城而居,城市因安民而繁荣昌盛。近年来,上海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人民性、个体性、人文性的交汇融通,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交相辉映,以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有机统一等多个维度,不断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人民、人人、人文的交汇融通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统筹兼顾人民性、个体性和人文性。
首先,规划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公共空间不应被资本所操控,也不能成为小部分人的专属领地。要找到打开公共空间的正确方式,打破“人为区隔”,拆除“空间藩篱”,让公共空间真正回归人民群众,成为全体市民共享的资源。
其次,城市空间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三维场域,更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是个体与城市发生真实互动的重要链接点,是人们触摸城市灵魂、寻找心理归属感的关键承载。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城市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再次,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见证着城市的往事记忆,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质,孕育着城市的精神品格,是彰显城市温度和人文气息的最佳场所。
近年来,上海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高度注重人民性、个体性和人文性的交汇融通。像“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新华路669弄”“浦东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优秀案例,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黄浦江岸精心打造的“世界会客厅”,苏州河畔倾力建设的“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以及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都成为了扩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经典范例。此外,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桥荫新空间和“环上绿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游憩场所,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意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忆、最红、最潮的交相辉映
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是上海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厚文化基础和独特底色。
滚滚长江奔腾不息,在这里汇入大海,孕育出了钟灵毓秀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城市演变与公共空间建设的根脉源泉。在江南的烟雨中,在历史的风雅颂中,诗书礼乐的文脉代代相传,其灵动温润的特质历久弥新。例如,被誉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之一的摆渡人书场,采用了“小桥流水”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传统书场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通过“专业院团驻场 + 非遗活化”的模式,让评弹艺术走进社区,年均举办惠民演出数百场,让江南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底蕴和江南文化的因子渗透到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了令人难忘的江南文化,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依然保留着江南的古典韵味;因为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上海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
上海作为早期革命活动的集中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近代史册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第一”。比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在这里诞生,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译全文本在这里出版,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在这里成立,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工人运动总机关和第一个左翼文化团体也都诞生于此。此外,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龙华烈士陵园、上海解放纪念馆等,都是人民城市建设中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贯通融汇了古往今来、东西文化的精神,超越了单纯的地域文化概念。在新时代,上海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主动吸纳全球智慧,积极营造充满潮流感的公共空间,推动城市的发展。例如,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地铁站里的“魔幻与现实”艺术展、武康大楼的“元宇宙地标打卡”等,都以开放的城市空间打通了与低碳生活、高雅艺术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生动地演绎了人民城市的新风神韵。
可以说,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上海打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原色”。在这最忆、最红、最潮的文化底蕴映衬下,古代遗迹、近代文化和现代时尚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
公共空间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既具有物质属性,又蕴含着精神价值;既具体可感,又抽象无形;既显现在表面,又隐藏在深处。
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呼应了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即城市地理与社会历史、客观实在与文化表征、生活场域与身体在场的多重辩证统一。以公共空间为媒介,上海致力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民城市,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快乐、幸福,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一是共建宜居宜业的公共空间。立足打通城市更新的堵点和难点,让社区花园、滨水驿站和街头座椅等城市设施,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城市红利”,使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果切实惠及每一位市民。
二是实现“线上 + 线下”空间广泛参与的共治格局。为“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城市空间治理向联动、协同、共融的整体性治理转变,切实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
三是树立共享共赢的公共空间建设思维。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空间的美丽与舒适,提升彼此之间的社会信任度和社会责任感,还要以公共空间的共享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生态效能的协同并进。
总之,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成果。我们既要坚持优质空间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又要善于守正创新,拓展公共空间的多维价值实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动的实践方案。
本文围绕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展开,从人民性、个体性、人文性的融合,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辉映,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统一三个方面,阐述了上海在深化人民城市建设上的举措与成效。强调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要实现空间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多维价值拓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