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通过巴士研学活动引出其“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课程,详细阐述了学校在协同育人、实践赋能、师资强基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展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全方位拓展。
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巴士研学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研学活动以“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为主题,其起点是上海机器工会旧址——这里可是全国首个产业工人组织的诞生地。参与此次研学的大学生们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上应大”)的多个专业。他们搭乘着“一大”初心号研学巴士,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学习之旅。在这趟旅途中,以流动课堂的形式串联起了上海工人运动的五个红色地标。
上应大的朱晓玮同学在参加完研学后,不禁发出感慨:“边走、边看、边听课,近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仿佛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课本里那些原本枯燥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多年来,上应大一直致力于整合梳理上海的红色资源,精心设计出历史信息丰富的“行走的大思政课”,这已然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学校采用“移动课堂 + 现场教学 + 史料实证”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出了如“行走的课堂”“巴士课堂”“红船课堂”等一系列创新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充分盘活了上海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
上应大党委书记郭庆松表示:“学校打破了校内外围墙和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全方位拓展。”
“行走的大思政课”南昌路红色文化地图手绘板,更是为这堂独特的思政课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协同育人,思政教育从“孤岛”走向“全域”】
如何才能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呢?上应大党委副书记陈海瑾给出了答案:“思政教育不是一门课的‘独角戏’,而是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大合唱’。”在顶层设计上,学校通过学科融合、实践转化和数字赋能,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协同,让思政教育从“孤岛”走向“全域”,真正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就拿《美丽中国》课程来说,生态学院、化工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了教学团队。他们结合全校关于美丽中国的政策研究和科研成果,将跨学科知识以及校企协同场景化实践,通过“真实问题导入—政策梳理和技术创新求解—社会实践验证”的闭环设计,把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城市口袋公园生态设计”“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等课题,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渗透“科技向善”“生态责任”等价值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该课程也因此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学院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教学沙龙,为专业教师提供思政元素挖掘的指导。比如在《香化技术》课程中,讲述中国古代香料贸易与“一带一路”的历史联结,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国角色。
在《美丽中国》课程中,学生开展的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行动,还荣获了上海市知行杯一等奖。
除了打破学科壁垒,学校还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同搭建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学校与上海城投集团、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参与“苏州河生态廊道设计”等真实项目,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中悟理”。在奉贤区“区校联动”项目中,知行学社的同学们走进奉贤区律师事务所,在实习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体会法治精神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孤岛”到“全域”,上应大构建了校内外360°育人生态体系,让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链条。也正因如此,学校获批了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高校以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改项目,这无疑是对上应大思政教育改革的又一肯定。
【实践赋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实践教学是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桥梁。上应大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载体,从“大手牵小手”到“巴士课堂”,从一体化联动到虚拟仿真,实践赋能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上应大的00后大学生们组成“大学生讲师团”,走进了闵行区田园第二外国语实验小学,以“海派老字号品牌课堂”为主题,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大学生们精心挑选了“美食、餐饮、日化、日用、茶饮”五大类共24个老字号品牌,通过“主讲 + 助教”的方式,带领小学生们开展主题班会和游园活动。课堂上,孩子们用黏土模拟制作小笼包,用艾草、金银花等材料制作花露水,情景剧的植入让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小笼包不仅是美食,还承载着上海非遗文化!”
上应大“大学生讲师团”为小学生们带来的海派老字号品牌课堂,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下AI火爆出圈,上应大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了沉浸式思政实践体验场景。
学生们参与设计的“中国近现代史之重大事件亲历”虚拟仿真课程,以及“开天辟地”“领袖足迹”等小程序游戏课程,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虚拟场景中,学生们仿佛“亲历”重大历史事件,深切感受近代历史的厚重与震撼。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上应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表示:“思政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参与设计的“中国近现代史之重大事件亲历”虚拟仿真课程,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师资强基,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
教师是思政课的坚实基石,如何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呢?上应大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力量,邀请校外专家、杰出校友、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家走进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关照现实温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新东教授在课堂上分享:“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硬核力量,也是每一个青年的时代担当。”他曾被学校选派到上海市科协挂职锻炼,亲身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回到课堂后,他将这些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热血沸腾!”
从课堂到社会,思政课教师需要“双重修炼”。近年来,上应大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学术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调研和实践,将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让思政课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驻村第一书记、校友林丹丹为学弟学妹分享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无悔追求。她曾说:“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毕业后,她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学弟学妹,也让“小我融入大我”的理念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刻。
像林丹丹这样的“校友名师”还有很多。86级校友、汇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建中通过设立“汇得基金”,支持母校发展,并亲自走进课堂,向学生们传递“技术报国”的情怀。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保林红,毕业后扎根云南西双版纳15年,将天然香料资源转化为优质原料,并制定了四项行业标准。这些杰出校友用亲身经历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为了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工作真正落地生根,学校还制定了涵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并引入了社会评价机制。通过向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反馈意见,学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通过协同育人打破学科与校内外壁垒,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践赋能采用多种形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师资强基邀请各方力量提升思政课质量,并建立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效果。上应大的这些举措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现了思政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良好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