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深圳独特的“公园式”商场现象,介绍了如大运天地、坂田万科广场等不同类型的“公园式”商场特点,分析了深圳出现此类商场的原因,包括公园绿地数量、气候、客群等因素,还探讨了“公园式”商场是否会成为新趋势,涉及成本、客流量、政策等方面的考量。
当国内其他城市的商场还在比拼豪华装修时,深圳的商场已经开启了与公园“内卷”的新赛道。
“我常去的商场就像个植物园一样”“逛商场的时候还能欣赏天鹅、梅花鹿”“商场旁边就是海岸公园,一边逛商场一边看大海,太惬意了”“深圳CBD的商场和公园相连,丝毫不输新加坡”,不少深圳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逛商场经历,这让一众网友羡慕不已,大家不禁惊呼:“现在的商场居然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吗?”
那么,为什么深圳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园式”商场呢?这一趋势又是否会向全国蔓延呢?
“公园式”商场,惊艳登场
来自深圳的白领佳佳感慨道:“真的难以想象,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我去这个离家6公里远的商场都超过十次了,这里实在太好逛了。”佳佳所说的商场便是大运天地,一家别具特色的“公园式”商场。
大运天地商业面积约6.56万平方米,于2024年7月正式开业。与传统商场不同,它采用独特的开放式街区设计,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商业空间。主体建筑环绕着湖泊而建,湖岸边植被繁茂,环湖步道两侧树木郁郁葱葱,湖上小洲的水草生机勃勃,不时有白鹭从湖面上掠过,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除此之外,在大运天地还能经常看到商场的“特殊员工”——黑天鹅“芝麻糊”、梅花鹿“182”和“梦鹿”、蓝孔雀“蓝朋友”等动物,它们在这个公园式的商业空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大运天地的傍晚 图/视觉中国
除了像大运天地这种室外的、非“标准”型商场,深圳还有如同大型植物园般的坂田万科广场。在坂田万科广场,中庭左右两侧是商业区域,周围则错落分布着各种植物,有兰花专类园、彩叶芋专业园、蕨类植物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而且,繁茂的绿色植物藤条从二楼、三楼垂落下来,枝叶交错,相互依偎,形成了一片浓郁的绿色帷幕。
坂田万科广场 图/视觉中国
在坂田万科广场的中庭区域,几个巨大的“花盆”格外引人注目。大“花盆”上生长着体型硕大的树木,商场店铺的布局和人流走向都不自觉地围绕着绿意盎然的中庭展开。
作为沿海城市,深圳不仅有能观赏天鹅、梅花鹿的商场,能逛“植物园”的商场,还有可以看大海的商场。比如欢乐海岸和欢乐港湾的商业街区,就将商业与海岸公园完美结合,开放式的商业空间让消费者可以一边购物一边欣赏海景。
欢乐港湾风光 图/图虫创意
通常来说,每个城市的CBD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这里的商场、购物中心似乎和公园没什么关联。但在深圳,情况却有所不同。在福田CBD,有一家商场——深业上城,通过一座700多米长的空中连廊,将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公园的客流引入自身的商业空间。顾客逛完商场后,还能通过这条空中连廊轻松地去公园游玩。在这里,CBD的商业空间与公共绿地空间实现了巧妙的串联。
深圳莲花山公园 图/图虫创意
来自深圳的宝妈文洁感叹道:“笔架山公园、莲花山公园和深业上城,几乎是我周末‘遛娃’最喜欢去的地方。在公园可以欣赏风景、放松身心,饿了就去商场吃饭、喝下午茶。串联公园和商业的空中连廊非常方便,很适合步行。”
为何深圳独领风骚?
事实上,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深圳之所以能涌现出这么多“公园式”商场,首先与深圳丰富的公园、绿地资源密切相关。
虽然深圳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大约相当于上海的31%、广州的26%、北京的12%,但其公园数量和密度却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2024年底,深圳全市公园总数达到了1320个。
深圳湾公园 图/视觉中国
根据深圳2025年1月公布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截至2020年末,深圳的“蓝绿生态空间约占陆域面积的50%”。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候。深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据深圳气象局公布的数据,年平均气温23.3℃,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5.7℃,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0℃。这意味着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户外逛“公园式”商场,气温都是非常适宜的。
数量众多的公园、绿地和适宜的气候,可能只是打造新型商场的先决条件,而营造“公园式”商场的最大动力,或许还与服务的客群有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深圳市民的平均年龄为32.5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处于较为年轻的水平。也就是说,深圳的常住人口整体较为年轻。
年轻人更喜欢网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相关研究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6月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90后”“0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分别达到95.1%、88.5%,成为数字消费的主力军。2024年12月抖音发布的电商产业带发展报告也显示,18岁至40岁的消费者占比近七成。
在深圳这样人口年轻化的一线城市,如何吸引年轻人进行线下消费,成为了许多商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青年消费需求类型中,日常需求、取悦自我位列前二,占比分别为46.60%、46.28%。37.70%的青年在消费时还具有社交需求。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几年,我们在研究千禧一代的消费习惯时发现,他们在消费活动中寄予了更多的情感诉求,无论是追求时尚潮流,还是亲近自然的需求,都比以往更加强烈。”
广东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宇嘉表示:“近些年,随着网上购物渠道越来越便捷,传统的商业地产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他看来,随着购物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年轻人来说,线下购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购物本身,更是一种身心放松的体验。此前商业地产已经将餐饮、娱乐与线下购物融合在一起,而现在出现的“公园式”商场,则进一步将放松休闲、亲近自然与线下购物相结合。
会成为新的商业趋势吗?
看到深圳的“公园式”商场后,不少网友纷纷呼吁:“我所在的城市也想要这样的商场,能不能快点安排上?”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考虑成本和客流量的问题。
以深圳的坂田万科广场为例,该项目以“商业 + 立体公园”为核心理念,将自然元素深度融入商业空间。整个公共空间集合了200多种异国和深圳本土植物、深圳十大明星动物,打造了一个“在地自然探索博物园”,被当地居民称为“都市绿洲”。
但与此同时,该项目拿出了近1/5的商业面积,即2.7万平方米的空间,用于自然场景与公共活动平台的建设,其建造、运营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可想而知。为了覆盖这些成本,需要有足够的客流量来支撑商场的利润。
除了深圳,重庆也有植物园式的商场——光环购物公园。和深圳一样,重庆也是超大城市,在客流量上能够支撑起这种高投入的大型商业公园。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深圳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公园式”商场,还与当地政策较为宽松、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有关。他表示,目前很多城市的规定仍然不允许在公园中建设经营性建筑,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接存在一定难度。此外,他认为,深圳户外的“公园式”商场背后拥有较为成熟的运营体系。例如,大运天地背后的运营公司是华润集团,欢乐港湾背后的运营方是华侨城集团,这些公司不仅拥有丰富的商业地产运营经验,而且都是深圳本地实力雄厚的国资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2024年率先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第五十条明确规定,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有条件的郊野公园应当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基本需求的配套服务,可以由公园管理单位提供或者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游览、游艺、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此外,《条例》第五十一条还鼓励公园通过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形式,将公园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人文、生活、美学等社会效益。
张毅认为,要实现“公园式”商场这种创新,仅仅依靠商家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他说:“在未来城市规划层面,这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创新,对于促进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都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详细介绍了深圳“公园式”商场的独特现象,包括不同类型商场的特色。分析了深圳出现此类商场的原因,如丰富的公园绿地、适宜的气候以及年轻的客群等。同时探讨了“公园式”商场成为新趋势的可能性,指出其面临成本、客流量、政策等方面的挑战,但也强调了其在促进文旅融合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