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业余运动员”,实则精英包装? 巴黎奥运后,外国“业余运动员”的真面目

本文围绕巴黎奥运会后网络流传的英国金牌获得者伊莫金·格兰特身为职业医生仍获金牌一事展开,探讨外国“业余运动员”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实质并非真正业余,而是有强大的家庭和学校支持。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落幕,网络上流传起了一则饶有趣味的事儿。英国的金牌获得者伊莫金·格兰特,这位在赛场上光芒四射、宛如英雄般的存在,其真实身份竟然是一名职业医生。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字里行间满是感慨,她表示自己的巴黎之行已然画上了句号,明天便要重新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

此消息一经传出,众多网友纷纷表达了羡慕之情。大家觉得这位运动员主业是医生,运动员的身份仿佛只是兼职,然而却依旧能够在奥运会上斩获金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运动员大多是“全职”选手,如此一比较,似乎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

外国“业余运动员”,实则精英包装? 巴黎奥运后,外国“业余运动员”的真面目

实际上,这种运动员有正职工作的情况在国外并非个例。近些年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运动员中,相当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正职工作。

就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来说,女子单人双桨冠军斯托姆波罗丝姬,其本职工作居然是一名时装设计师;再瞧瞧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极限单车的金牌得主沃兴顿,竟是一位厨师。像这样职业背景千差万别的运动员,可谓是层出不穷。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外国人就如此厉害,连业余爱好都能与专业选手一较高下?这种说法就如同宣称外国运动员根本不在乎奖牌一样荒谬。只要观看过奥运会的人都清楚,外国选手对奖牌的重视程度极高,甚至有些国家的运动员,为了赢得比赛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有的选手会使用阴招,有的选手到最后争得面红耳赤,一旦输了比赛,心中的不甘便化作满街的抱怨。这里所指的,正是美国。

外国“业余运动员”,实则精英包装? 巴黎奥运后,外国“业余运动员”的真面目

话题再回到“业余运动员”身上。这背后其实是西方惯用的一种宣传手段,这种宣传让我们在与他们对比时,内心难免会滋生出自卑情绪,仿佛自己就像不懂事的小孩儿。

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西方国家的运动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运动员,他们通常会与俱乐部签约,通过参加商业比赛来维持生计,比如篮球、足球等各类球类项目的选手;另一类便是所谓的“业余运动员”,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正职工作,同时具备某项体育特长,但他们并未加入专业的俱乐部。

然而,这些“业余运动员”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业余”。绝不是说他们一边工作一边随意训练,最后就能登上奥运会的赛场,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体育极为重视,许多富裕家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家长们常常背着球鞋和运动装备,带着孩子四处参加训练和比赛。

外国“业余运动员”,实则精英包装? 巴黎奥运后,外国“业余运动员”的真面目

举个例子,像击剑、马术、赛车这类项目,运动员的训练费用可能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西方的运动员从小就在学校队伍里接受专业训练,有些校队的体育预算竟然能达到数百亿美元,这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所以说,很多西方运动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拥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看似轻松的运动爱好,实际上背后有着家庭和学校的强大支持。这种培养模式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稍有见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待遇并非普通大众能够享受的。花费大量金钱培养出来的精英,却被包装成“业余运动员”,这哪里算得上真正的“业余”呢!

本文通过英国金牌获得者伊莫金·格兰特的事例引出外国“业余运动员”现象,指出这是西方的宣传手段。实际上西方国家的“业余运动员”并非真正业余,背后有家庭和学校的强大支持,他们是花大钱培养出的精英被包装成“业余”。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046.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