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美国国防部宣布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对亚洲-太平洋区域国家的访问,深入剖析此次访问背后所体现的美国新政府“印太战略”考量,详细阐述其在亚太区域军事战略的四个新特点,并指出该战略面临的阻碍及不良影响。
近日,美国国防部对外宣称,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即将展开一场重要的访问之旅。他的行程包括日本、菲律宾这两个亚洲国家,同时还会前往美国的海外领土夏威夷和关岛。
在此次访问过程中,赫格塞思有着一系列重要安排。他将会与日本和菲律宾两国的高层进行会面交流,共同探讨地区局势等重要议题。此外,他还会与美国在当地的高级将领展开会谈,了解美军在该区域的军事部署和行动情况。并且,他会实地视察部分美军军事设施,以确保美军的战备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赫格塞思就任美国国防部长之后,首次对亚洲 – 太平洋区域国家进行访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对此访给出了冠冕堂皇的解释,称赫格塞思此访“展现了美方与理念相近的伙伴共同维护区域安全的承诺,并将进一步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赫格塞思的这次访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背后体现了美国新政府继续推动“印太战略”实施的战略考量。早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内,美国就推出了“印太战略”,其险恶意图是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层面,对其竞争对手进行“围堵”。尽管如今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实力对比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美国并未放弃维持其“军事优势”的努力,继续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布局上“下功夫”。
在延续“特朗普1.0”时期战略的基础上,美国新政府在亚太区域内的军事战略呈现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其一,继续实施“太平洋威慑计划”(PDI)。2020年7月,在多方推动之下,PDI被正式纳入《国防授权法案》。作为美国印太军事部署的核心内容,PDI有着明确的目标。它试图通过加强在潜在对手周边的驻军人数、增加军事演习次数、扩大预先部署规模、加大自身及盟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改变军队部署方位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美军的作战和应变能力,从而保持和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从拨款情况来看,“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拨款逐年增长,2021财年为22亿美元,到2025财年已经增长为99亿美元。照此趋势发展,美国对PDI的投入还将持续增加。
其二,继续“拉帮结派”,不断扩大区域性安全联盟的规模。2021年,美英澳三国宣布成立“奥库斯”联盟,但美国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一联盟的现有规模。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奥库斯”正处于扩容的准备阶段。美英澳三国已经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接触,试图吸纳它们加入。与此同时,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德国等国也表现出了加入“奥库斯”的意愿。一旦这些国家被吸纳进来,“奥库斯”将成为规模仅次于北约的军事集团,其制造阵营对立、破坏区域合作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其三,打造“封锁”对手的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推动沿阿拉斯加、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一线部署中远程导弹系统。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瞄准重要军事和民用目标,并以此要挟对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在导弹开发上对韩国松绑,赋予韩国“导弹主权”,不再限制韩国研发导弹的射程和战斗部重量;推动日本部署远程导弹,日本自卫队已经向美国购买了“战斧”巡航导弹,并且计划在九州部署射程为1000公里的国产改进型12式远程导弹;向台当局出售雷达系统和“鱼叉”反舰导弹,还鼓励台当局开发远程导弹系统;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第二条战线则是美国带领有关国家的海军力量沿关岛、菲律宾海、南海、孟加拉湾一线实施“封锁”,并且在军事演习中模拟海军联合打击群针对假想敌的攻击。这两条战线在东、南两个方向上形成夹角,相互支撑。
其四,在具体军事策略和部署上进行调整。例如,为了避免遭到远程导弹的毁灭性打击,美军提出了“分布式杀伤”战术。该战术要求把美军前线兵力分散部署在第一岛链,同时向关岛、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增派兵力。此外,美军还对其部队在亚太区域内的战术战法进行强化,比如加强海军陆战队的夺岛能力等。并且,美军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像加强陆海空天“一体化”作战能力的联合演习等。
可以说,“特朗普2.0”时期的印太军事战略,针对性更强,部署也更加细致严密。然而,美国的这些相关计划并非能够一帆风顺地实施。它面临着域内国家的反对、美国国内问题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同时也会遭到来自区域和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坚决反对。美国的这一系列计划只会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影响域内国家的发展前景,甚至有可能反噬自身。美国若想真正符合自身的长期利益,就应该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为基础来构思对外战略。
本文围绕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亚洲-太平洋区域访问,揭示其背后“印太战略”的延续与升级。详细介绍了美国新政府亚太军事战略的四个特点,指出该战略虽部署严密但面临诸多阻碍,且会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美国应摒弃“零和思维”,选择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战略。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