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气温回暖蛇类苏醒这一现象展开,详细介绍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的蛇伤防范科普活动,包括广东常见蛇类、蛇伤防范方法、蛇伤救治误区以及针对不同场景的科普问答等内容。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冬眠的蛇类等动物纷纷苏醒过来,它们的活动也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节里,蛇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特别开展了一场科普活动,多位急诊科医生围绕如何防范蛇咬伤、野外被蛇咬伤后该如何处理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广东这五种蛇最常见,如何防范蛇咬伤?
广医一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梁子敬介绍道:“在广东地区,70%的蛇咬伤事件都是由竹叶青蛇造成的。虽然竹叶青蛇的毒液毒性相对较弱,很少会导致死亡,但是蛇在冬眠初醒后,其攻击性和毒液浓度都会比平时相对更高。”
他还指出,目前广东有五种较为常见的蛇,分别是最为普遍的竹叶青蛇、眼镜蛇、尖吻蝮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步蛇”)、银环蛇以及眼镜王蛇。而圆斑蝰蛇则是肇庆和高明地区比较常见的蛇种。
从蛇伤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全球每年累计约有270万例毒蛇咬伤中毒病例。在我国,蛇伤患者中73%为中青年群体,蛇伤死亡率小于2%,不过蛇伤致残率却占到了20%至30%。
梁子敬医生特别提醒公众:“如果不幸被蛇咬伤,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或者110急救电话。不要去纠结咬人的是不是毒蛇,只要身体感觉不舒服,就要尽快前往有治疗经验的医院进行处理。”
那么,该如何防范蛇咬伤呢?梁子敬医生表示,根据蛇的特性,蛇的视觉能力很差,听觉也比较迟钝,但它们对于从地面传来的震动极为敏感。所以,当人们在荒芜的草地行走时,可以用棍棒敲打地面,或者加重脚步,这样就能把蛇吓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草惊蛇”。
他还提到:“有些驴友在外露营时会撒一些雄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能完全杜绝蛇的出没。”梁子敬医生解释说,雄黄其实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蛇怕雄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经过多次实验证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黄,只是不喜欢雄黄以及用雄黄制成的一些物品所散发的刺激性气味,比如雄黄酒。
蛇伤救治有何误区?不可用嘴吸蛇毒
急诊科主任医师梁庆介绍,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被蛇咬伤后,有人会切开伤口放血、用嘴吸伤口或者用绳索捆扎伤肢等情节,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
梁庆医生强调:“举个例子,如果施救者本身有口腔溃疡,那么毒液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口腔粘膜进入到血液循环中。蛇伤现场急救最主要的目的是延缓毒液在全身的吸收,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梁庆医生还介绍了推荐的现场急救方法:首先要让患者保持镇定,避免因情绪激动导致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加速毒液扩散;其次,将患者置于舒适安全的姿势;然后应用加压绷带固定伤肢,这样可以减少神经毒类蛇毒的毒液扩散。需要注意的是,禁用细带捆绑伤口,因为这会加重肢端缺血坏死进展。同时,要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像戒指、手镯、手表等,以免因后续肢体肿胀导致无法取出,进而加重局部伤害。
急诊科主任医师赖荣德对此进行了补充:“如果被蛇咬伤,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比如蛇形、蛇头、蛇体以及颜色与花纹等,有条件的话最好拍摄致伤蛇的照片。被毒蛇咬伤后,目前最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抗蛇毒血清。”
赖荣德医生指出,抗蛇毒血清虽然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治疗蛇伤的唯一手段。部分人在使用抗蛇毒血清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所以不建议患者在院外自行注射。如果发生被蛇咬事件,一定要及时就医。
科普问答
南都:被蛇咬伤后可否通过草药治疗?
医生:一些人在被蛇咬伤后会依赖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比如使用民间“药草”、偏方,或者烧灼伤口等。这些做法往往会延误治疗时机,增加伤口感染的可能性。所以,被蛇咬伤后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治。
南都:春季出行有什么建议?
医生:春季出行时,建议穿着长衣长裤以及高帮鞋,并且把裤脚绑紧,最好再戴上帽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蛇咬伤。同时,要尽量避开杂草丛生的偏僻路段。
南都:居家期间,如何防治蛇出没?
医生:居家期间,要定期清理院落杂物,修剪过密的植被。蛇对刺激性气味反应很大,可以适当在院墙周边撒布雄黄粉、硫磺等驱蛇药剂。如果发现蛇后,可以拨打119寻求专业救援。
本文围绕春季蛇类活动频繁这一背景,详细介绍了广医一院开展的蛇伤防范科普活动,涵盖广东常见蛇类、蛇伤防范措施、救治误区、科普问答等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蛇伤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醒大家在春季注意防范蛇咬伤,遭遇蛇伤后要及时寻求专业救治。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