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教育部部署实施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展开,介绍了该计划的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分析了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还提及教育部的其他相关举措及后续安排。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精心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那么,部署实施“双千”计划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相关培训课程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推动计划部署更好地落地实施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门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双千”计划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目标,立足于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适配。它致力于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方面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能够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围绕这一明确目标,“双千”计划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据悉,“双千”计划紧密围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人才急需领域,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面向本科、高职(专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中,“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根据计划要求,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微专业”。这类“微专业”充分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群中的3至10门课程,待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则主要分为基本素质提升类、专业技能训练类、人工智能应用类、实习实践类。高校要优先发动2025届毕业生积极参与这些课程,并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证明。通过参与这些课程,毕业生能够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尽早落实就业去向。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强调,高校是实施“双千”计划的责任主体。高校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积极探索学习成果证明等采集查询机制,广泛汇聚各类培训资源,精心开发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当前,正值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的攻坚期,众多校园招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在有关专家学者看来,实施“双千”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双千’计划注重发挥高校的关键作用,通过具有一定特点的课程安排,为相关学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除了部署实施“双千”计划,教育部还积极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这一举措旨在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对接。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分别开设专区,年内分批发布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中心。”
此外,该负责人还介绍,教育部将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培训资源,支持高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协同合作,深化校企对接。通过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组织学生参与培训和实习实践,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本文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实施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包括其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特点等,强调该计划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及教育部的其他相关举措及后续安排,凸显了多方面共同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