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余建华等护猴队员多年来风雨无阻守护滇金丝猴的故事,介绍了滇金丝猴曾面临的生存危机、国家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在各方努力下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的情况。
清晨6点30分,天色还带着一丝朦胧,72岁的余建华像往常一样,熟练地背起背包,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村后的大山走去。他这是去探望他的一群特殊“老朋友”——滇金丝猴。寒来暑往,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亦或是刮风下雨的日子,余建华和其他护猴队员都会按时上山,守护这些可爱的生灵,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坚持了许多年。
2024年2月27日,余建华正在寻找滇金丝猴猴群的位置。
余建华的家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这里也是滇金丝猴的家园,他和这些可爱的猴子生活在同一个区域。余建华满脸笑容地说:“这些猴子和我们相处得特别和谐,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老朋友一样。它们可是‘雪山精灵’,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
滇金丝猴有着独特的“人脸红唇”,颜值十分“傲人”。它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多年以前,一些村民为了维持生计,上山打猎、砍伐树木,这导致滇金丝猴的栖息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它们的数量也急剧减少,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了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国家建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与有关方面展开合作,积极探索“社区共管”的模式。在加强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响古箐等几个村子被纳入了试点范围。
很快,村子里组建了护猴队,余建华等村民成为了滇金丝猴的守护者。余建华感慨地说:“在保护猴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好处。每户村民每年都能有景区反哺收入,我们护猴队员还有固定工资。”
近年来,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保护当地生态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大家根据滇金丝猴的特征,给在响古箐一带活动的滇金丝猴各猴群“家长”分别起了名字,像“九哥”“米粒”“白脸”“红点”等等。现在,护猴员们都成了猴子的好朋友。
青山连绵,翠色欲滴,晨风轻轻吹拂着脸庞。余建华慢慢走到了密林深处,他轻轻吹了几声哨子,原本安静的猴群瞬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家庭很快靠近了过来。这群猴子是“二己”家庭,一共有12只。
2025年3月10日,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一只滇金丝猴正在吃松萝。
余建华笑着说:“我和猴子打交道几十年了,好多猴子都是我从小看着它们长大的,我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只要我一吹哨子,它们就会跑过来。我是第一批护猴员,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份工作既不理解也不熟悉,但是现在,一天不见猴子我就特别想念。”
响古箐片区有三个村46户村民,村民们长期与滇金丝猴生活在一起,对这些猴子有着深厚的感情。20岁的余永鑫是余建华的外孙,他也和爷爷一道来看护猴子。余永鑫坚定地说:“大家要接续努力,保护好滇金丝猴。”
如今,高分辨率探头能自动捕捉2公里范围内猴群的活动情况。工作人员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跋山涉水去寻找猴群,他们只需在工作站的木屋里,通过屏幕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猴群的活动轨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赖建东说:“现在猴群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不像以前,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一定能碰到猴群。为了保护滇金丝猴,工作站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在室内用手操作就可以远程观看猴群活动。”
2025年3月10日,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两只滇金丝猴正在树上玩耍。
通过运用现代设备观测猴群、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环境生态、改变当地群众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分布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种群及数量开始稳步增长。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里成了滇金丝猴的乐园。赖建东兴奋地说:“今年以来,仅响古箐片区就新出生了7只幼猴。护猴员在保护好滇金丝猴的同时,也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曾被过度利用的野生资源也在慢慢恢复中。”
太阳高高挂在天空,阳光洒遍了群山,猴子们在树林间快乐地玩耍嬉戏。余建华望着这些可爱的猴子,坚定地说:“我要一直守护它们,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72岁的余建华等护猴队员长期守护滇金丝猴的故事。曾经滇金丝猴因人类活动面临生存危机,国家通过建立保护区、探索“社区共管”等措施拯救它们。如今,村民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助力监测,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步增长,野生资源也在恢复。余建华等护猴员用坚持和爱守护着这些“雪山精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