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在飞机维修中应用3D打印技术的情况。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制造飞机维修常用工具设备方面的优势,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还列举了具体的应用案例,并展望了3D打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的飞机维修领域,一项新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那就是3D打印技术。走进飞机维修的现场,我们能看到3D打印的襟缝翼手柄锁、跳开关夹子、油脂分装盒等各类工具设备,它们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便是这一技术应用的先锋。该基地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介绍,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完成了多种飞机维修常用工具设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通过应用这一先进技术,基地在提升飞机维修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维修成本。
资料图展示的是3D打印的细小部件存放盒,这只是3D打印技术在该基地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设立了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充满创意与科技感的工作室里,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构建出所需工具设备的3D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进行拆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叠加成形,最终制作出与3D模型一模一样的三维实体工具。
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到了3D打印技术的优势。它能够有效满足航空器维修工作中一些易损且使用频率高的工具的制造需求。与传统制造方式相比,3D打印技术的加工速度非常快,产品质量稳定,还能极大减少工具的采购周期和成本。
以襟缝翼手柄锁为例,襟缝翼是飞机机翼上的活动部件,在日常维修工作中经常需要限动襟缝翼,而襟缝翼手柄锁就是用于锁定襟缝翼手柄,防止襟缝翼意外放出的重要工具。此前,襟缝翼手柄锁需要从国外采购,不仅采购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如今,通过3D打印技术,维修人员可以快速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襟缝翼手柄锁,轻松满足日常维护工作的需求。
再如飞机维修过程中常用的手电,它也是重要的维修工具之一。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手电,可根据不同型号进行定制,大大提高了修理效率。
在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用于飞机维修的油脂分装盒、余水口拆装工具、跳开关夹子等均已实现了量产。此外,还有扶手盖临时保护套、安全保护帽、螺钉临时存放盒、自制各类电插头堵盖、自制座椅作动筒限动卡子5个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基地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相信很快就能实现量产和投入实际应用。”
不过,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在飞机维修辅助工具的制造方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航材等核心零部件无法应用该技术。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3D打印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之一。他还提到,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步在通用航空、精密设备等领域应用推广。未来,3D打印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助力相关行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该基地将继续探索和利用这一先进技术,为飞机维修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本文介绍了海航技术重庆维修基地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飞机维修工具设备制造的情况。该技术具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优势,已在多种工具上实现量产,还有多个项目待推进。虽然目前主要用于辅助工具制造,但3D打印技术前景广阔,未来将与人工智能融合,为相关行业带来更多创新。海航重庆基地也将持续探索该技术在飞机维修领域的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