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开盒”威胁普通人,多举措共筑信息安全防线,警惕!“人肉开盒”网络恶行频发,如何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本文围绕近年来频发的网络“人肉开盒”事件展开调查,阐述了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剖析了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最后介绍了国家、企业、学校和网民等各方为防止此类事件应采取的措施。

在当今网络时代,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近年来,网络“人肉开盒”事件如同幽灵一般,不时在网络空间中浮现,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人肉开盒”究竟为何时有发生?我们又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带着这些疑问,“新华视点”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所谓“人肉开盒”“开盒挂人”,是指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这一行为最初源自网络贴吧、论坛等匿名平台,形象地表达为“打开盒子揭露隐私”“把某人的信息在网上挂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开盒”事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信息曝光,而是演变成了叠加电话骚扰、语言攻击、恐吓威胁等一系列违法行为。

“人肉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明星或公众人物,普通民众也极有可能成为“人肉开盒”的受害者。有些人仅仅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就会被“开盒者”进行人肉搜索,随后便遭到辱骂、骚扰,生活被搅得一团糟。

在不少“开盒”事件背后,我们还能看到未成年人的身影。部分超话、贴吧、网络“校园墙”等成为了“开盒”的重灾区。2023年,某视频平台通报了一起“人肉开盒”案例。经公安机关查明,此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18个省份,共计40余人,而其中的主要活动成员竟然是两名未成年人。

专家指出,未成年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往往缺乏对自身行为危害以及法律后果的判断能力。有的人甚至将获取并公开他人信息当作一种能力,向身边的同学、朋友炫耀。与此同时,部分“开盒者”由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事件发生后仅受到轻微处罚;还有一些“开盒者”通过海外设备及账号隐匿身份,这使得对他们的追踪打击难度大大增加。

暗藏黑色“产业链”

“人肉开盒”事件的频繁发生,背后折射出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甚至在网络上形成了一条“开盒”黑色产业链。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搜索“开盒”“人肉”等关键词时,发现了不少包含隐晦话术的帖子。一些“黑话”如“cx”代表“普通查询”,可查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要素;“lm”表示“猎魔”,可进一步查询快递地址、车牌车主等。

“人肉开盒”之所以能够“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户数据泄露。据了解,一些黑灰产业从业者收集泄露的个人信息,搭建起可供查询的数据库,这类数据库俗称“社工库”。其数据来源各不相同,比如外卖、快递地址泄露的数据,以及网络上倒卖的各类数据。

记者在某境外社交平台检索“开盒”,发现了多个相关公开群组。其中一个以“查人/社工”等为关键词的群组成员数近5000名。该群组的简介显示,仅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就可查询开房记录、名下资产、航班信息等;如仅提供手机号,亦可查询定位、快递和外卖地址、通话记录等。

记者浏览群组页面时看到,多个匿名用户频繁发布“人肉”广告帖,并附上境内外网络平台联系方式。有匿名用户发帖称“全国招收内部人员”,列举了公安、税务、银行、运营商、快递等机构,称“缺钱想要赚钱的可以联系我”。记者点进一名推销“开盒”业务的群组成员主页,上面晒出了多条“出单”截图——从IP定位地址到社会保险参保证明,从网逃记录到家庭户籍信息,从通话记录到快递收货地址,其中不少为电脑屏幕拍摄照片。

根据一个广告帖发布的QQ号,记者与一名从业人员建立了联系。此人表示,提供手机号码,就可以查询全家户籍、工作单位、外卖地址、快递地址等,标价则为500 – 1000元不等。他反复强调信息“保真”,但对信息来源却三缄其口,表示这是“保密”内容。

向“人肉开盒”说“不”

面对“人肉开盒”等网络暴力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发力整治。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坚决取缔以“网络厕所”“开盒挂人”“拉踩引战”等为主题的账号、群组。2024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已转公安机关。

防止“人肉开盒”,企业和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建议,平台可以优化举报机制,对涉隐私内容及时删除,并对违规账号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提升敏感词监测的精准度,及时清理不良言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智勇等建议,相关平台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减少前端数据收集,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对隐私数据要建立信息加密机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倒查。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许博洋建议,中小学要多开展普法教育,可邀请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人员走入校园,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让他们了解“开盒”等行为的风险和危害。

专家表示,网民自身也要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在网络上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行程等信息。一旦遭遇“开盒”或被人以“开盒”相威胁,可向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同时,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本文深入揭示了网络“人肉开盒”事件的危害、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以及国家、企业、学校和网民等各方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人肉开盒”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扰乱社会秩序,还暴露出信息安全的诸多问题。各方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网络恶行,守护好每个人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的清朗。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643.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