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先学后付”陷阱,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文围绕“先学后付”这一模式展开,通过讲述大学生李晓退课退费遭遇高额费用的案例,揭示了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诱导消费者办理“消费贷”的现象,分析了该现象的危害,并提出了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应采取的措施。

在当下的教育培训市场中,“先学后付”这一模式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实则暗藏诸多陷阱。

在福建宁德读大学的李晓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糟心事。她向位于四川成都的一家教育咨询公司提出退课退费后,公司开始跟她“算账”。违约金、平台管理费、材料费……各式各样的费用加起来竟高达1844元,这让李晓压力巨大。她满心疑惑:“我明明没上几节课,怎么要交这么多钱?”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支付这1844元,她每个月还要还300元贷款,而这贷款是她当初报名时办理的分期付款。(此案例源自3月24日《法治日报》的报道)

事实上,新闻中李晓这样消费者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明确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为幌子,诱导消费者在没有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消费贷”。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

对于很多手头资金不充裕但求知欲强烈的青年来说,“先学后付”确实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模式。目前,“先学后付”大多面向在校大学生或者正在寻找兼职的人士。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打着“零门槛”“低报名费”“兼职收入不错”的旗号,开展视频剪辑、播音、配音等技能培训课程,并且宣称学成后可以帮助学员接单赚钱。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往往容易放松警惕。

一旦消费者被吸引上钩,这些培训机构就会为其办理“消费贷”,还会承诺随时可退款,逾期没有违约金。然而,当消费者报名并签下贷款合同后,却常常发现网课质量差强人意,培训机构也根本不会兑现接单承诺或回报承诺。这时,消费者若想终止合同,商家就会露出真面目,要求其支付数额不菲的款项。要是消费者不支付,就可能遭遇第三方机构滥用隐私信息进行暴力催收,不知不觉中掉入债务陷阱,个人征信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无论何种商业模式,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针对“先学后付”背后隐藏的“消费贷”陷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将违规的培训机构和网贷平台纳入“黑名单”并进行公示,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严格贷款管理,强化贷款资质审核,规范贷款合同条款,加强贷后资金监控。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尝试新型消费方式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查看合同条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盲目跟风、轻信宣传。

本文通过李晓的案例引出“先学后付”背后的“消费贷”陷阱问题,分析了其对消费者的危害以及监管短板。强调了商业模式需合法运行,并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提醒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752.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