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深圳福田区越众小区文化广场的改造展开,介绍了改造前广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美好家园共建计划”下进行改造的具体情况,包括功能场景规划、设施配置等,还提及了改造后广场的良好效果和该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与未来规划。
这是越众小区文化广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图。
在深圳福田区,越众小区的居民们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广场重新开放后,大家都乐开了花,环境好了,设施多了,老人小孩都有健身和休息的地方了!”小区的陈阿姨兴奋地对记者说道。越众小区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这里曾是原基建工程兵的生活驻地。小区内的文化广场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一直以来都是小区及周边居民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个文化广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场地和设施设备老旧,一老一小健身活动空间少,可供休憩的位置过于分散,这些状况使得广场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活动休闲需求。2024年,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小”“弱困”等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在深圳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深圳市慈善会联合深圳市龙湖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启动了“美好家园共建计划”。该计划包含社区(村)微改造项目、居家微改造项目、社区慈善服务项目三个子计划。越众小区文化广场有幸成为社区(村)微改造项目的首个改造点,于2024年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升级改造。此次改造项目根据场地特征和实际需求,精心规划了社交活动、康体健身、静谧休闲3大功能场景。在设施配置方面,灵活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老人康体健身设施等适儿适老化设施。同时,还对篮球场、活动舞台、阶梯看台、排水系统等进行了改造。并且,通过无障碍入口设计、地面防滑设计,围绕绿树建设林下休闲带等一系列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场地的环境和功能,成功打造出一个老幼共享的高质量社区居民公共生活空间。改造后的广场排水系统和舞台活动区,因其“海绵”设计的功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以前广场一下雨就积水,现在地面吸水力强,旁边的排水设计也非常好,加上顶部的遮雨棚,大舞台这块空地,下雨天也能正常使用了。”居民陈先生笑呵呵地说道。据悉,改造后的文化广场惠及小区及周边约15000名居民,老幼共享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在广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悠闲惬意的氛围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画卷。记者从深圳市慈善会了解到,“美好家园共建计划”是一个基于“老小”“弱困”群体人群特点及需求而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该项目依托深圳市慈善会“美好生活发展基金”,通过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区慈善资源,为“老小”“弱困”等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提供服务。2024年,项目通过社区(村)微改造,改造了适老化、适儿化社区公共空间3个;通过居家微改造,为19户困弱家庭提供了居家环境改造,服务内容共计165项;通过社区慈善服务项目,资助了全市34个社区慈善服务项目,开展了706场社区慈善服务活动。项目不仅提供陪伴式的赋能培育,还开展体系化培训督导,持续引导社会服务力量更有效地投入到社区慈善领域,进一步打通社区慈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社区问题精准解决。据悉,2025年“美好家园共建计划”将以社区慈善服务项目资助计划、美好家园关爱服务包计划、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计划三个子计划为抓手,继续加大对“老小”“弱困”等群体相关项目的资助力度,强化社区赋能,升级社区空间改造,丰富社区公益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包容、友善的社区环境。
深圳福田区越众小区文化广场在“美好家园共建计划”下的改造情况。改造前广场存在诸多问题,改造后功能和环境得到极大优化,惠及周边众多居民。同时介绍了“美好家园共建计划”2024年的实施成果和2025年的规划,该计划为社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了有效服务,促进了社区慈善服务发展和社区问题解决。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