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贯通这一重要事件,详细阐述了其对汕头交通、经济、文旅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推动“海陆空”立体枢纽成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方便海内外乡亲回乡等。
3月26日,随着工人们激动地呐喊“我们胜利啦!”,全长9781米的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实现了正式贯通。这条隧道可不简单,它是汕汕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隧道通车之后,原本接轨到汕头南站的汕汕高铁,就能够顺利驶入新建的汕头站。届时,市民们在市中心就可以乘坐上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铁,出行将会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海陆空”立体枢纽加速成形
回顾2023年12月26日,汕汕高铁开通运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汕头人民迎来了属于自己城市的时速350公里高铁,也使得汕头正式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生活圈”。而如今,随着汕头湾海底隧道的顺利贯通,汕头南至汕头段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汕汕高铁的“完全体”仿佛已经近在眼前。
等到高铁真正直通汕头中心城区,运能将会从目前日均开行24对列车提高到50对以上,这意味着“350高铁”将真正实现进城,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曾经的汕头,被人们称为“省尾国角”,交通不便成为了市民出行和城市发展的一大阻碍。然而,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长河,汕头的铁路建设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从最初的绿皮火车,发展到如今的350高铁,汕头的交通能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展望2030年,汕头有着更为宏伟的交通发展目标。届时,汕头将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汕潮揭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粤东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123”出行交通圈出行目标。当“高铁 + 高速 + 海港 + 机场”的“海陆空”立体枢纽加速成形,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愈发凸显,区域铁路网格局也将进一步完善。
高铁效应“带飞”产业集群
汕头的交通项目近年来可谓是亮点频出。汕头海湾隧道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称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新建汕头站成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接驳功能最齐全的高铁枢纽;汕头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更是创下了多项国内外纪录。 从项目规模、建设难度等方面来看,汕头持续上新的交通项目都可以称得上是“顶配”。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铁路拉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的旅游热、投资热、产业转移热,必将‘带飞’沿线经济的运行节奏。”不断跃升的城市交通能级,让汕头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海内外乡亲“回家路”更便捷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交通运输往往起着先行的作用。近年来,汕头的文旅产业持续红火,这背后离不开日益便利的交通条件。
如今,一趟趟疾驶而来的高铁列车,为这座网红文旅城市再添“流量”。我们来看几组数据:汕汕高铁开通一周年累计到发旅客约456万人次;依托新站房的正式启用,2024年汕头站全年到发旅客964万人次,到达旅客数同比增长8.3%。
在漫漫铁道线上,一趟趟高速列车载着越来越多的旅客,见证着汕头日新月异的城市图景。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在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方面,将用好用足各类过境入境免签政策,优化经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入境珠三角地区和汕头市144小时免签政策。
144小时免签政策等利好政策的提出,无疑将加强汕头对海外潮籍侨胞的吸引力。以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引擎,汕头正在为华侨搭建起一条条便利的“回家路”,充分调动海外侨胞的优势,将海内外优质资源进一步汇聚汕头,努力将汕头打造成“联通内外、沟通世界”的侨经济联合体。
本文围绕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贯通展开,介绍了汕头交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阐述了交通发展对产业集群和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海内外侨胞的吸引力。汕头通过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正逐步提升城市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