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捋面,串起非遗传承、公益善举与城市精神

永超捋面创始人王永法的故事。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捋面制作技艺的传承者,不仅在做面上坚守初心、守正创新,还投身公益事业18年捐赠超百万元。同时,他积极探索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方法,将捋面从地方小吃打造成城市名片,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河南安阳,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动人的故事,它围绕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捋面展开,而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永超捋面的创始人——王永法。他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捋面制作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一位用一碗面传递大爱的公益事业践行者。

一碗捋面,串起非遗传承、公益善举与城市精神

在永超捋面总店的旁边,王永法开设了一家永超非遗优选店。走进这家店,空气中弥漫着五谷醋的醇香,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林州东姚小米饱满、金黄,仿佛散发着阳光的味道;许氏红薯粉条泛着琥珀般的光泽,透着质朴的质感。这家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的小店,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串联起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豫北多个乡镇的有机农场在此设立了直供站,一件件非遗技艺化身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京膳堂100%纯果汁采用古法压榨工艺,保留了水果最原始的鲜甜;五谷醋沿用明代“夏伏晒、冬捞冰”的秘方,味道醇厚。而且每件商品都附有二维码,通过扫码可以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一碗捋面,串起非遗传承、公益善举与城市精神

王永法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公益护学岗的坚守者。他的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无数人的心。

在王永法心中,做一碗好面是他始终坚守的初心。“我们坚持用压榨油和含有小麦胚芽的面粉,餐具都是蒸煮后再放入消毒柜,坚决守住安全底线。”3月14日,在位于安阳市富泉街的永超捋面总店里,王永法一边仔细地介绍着,一边认真检查供货清单。他坚定地说:“这碗面绝不能掺假,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永超捋面总店里,你可以看到餐桌上摆放着古法酿造的五谷醋,揉面师傅的围裙干净整洁、纤尘不染,明厨亮灶的设计让食客可以安心就餐。这一切,或许就是他对食品安全最生动的诠释,让每个环节都像煮面的清水一样透明。

王永法的童年记忆里,有一幅画面始终挥之不去。母亲在灶台前熟练地揉面、擀片、捋面,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捋面就端上了桌。面香在空气中氤氲开来,浸满了亲情的温暖。这份记忆,成为了他日后守护传统手艺的强大动力。

王家捋面历经百年传承,然而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2012年,王永法毅然做出决定,将捋面馆迁至安阳市区,并更名为永超捋面。他坚持纯手工制作,严格遵循“清水和面、三饧三揉、分块擀片、切条饧面”等八道工序。在面团中加入鸡蛋清和盐,经过三饧三揉,达到“面光、盆光、手光”的完美状态。然后,再精准地以70秒沸水煮制,确保面条“绵软筋道、晶莹透亮”。“面是我的脸面,质量第一。”王永法常常这样告诫员工。他坚持守正创新,坚决拒绝使用添加剂。他与农业公司合作,在豫北种植强筋小麦,磨粉时采用传统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甚至为了保持面条的口感,他历经一千多个昼夜,攻克了锁鲜技术,最终让传统捋面成功走向全国市场。他抚摸着发热的消毒柜,眼神专注得如同在检视面团的筋道程度,说道:“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阳光暴晒。”

一碗捋面,串起非遗传承、公益善举与城市精神

王永法的故事里,不仅有捋面的创新与传承,更有跨越时空的善意。2007年,他偶然在广播中听到安阳县铜冶镇吴京龙一家的困境。吴京龙的父亲去世,母亲宋云花卧床不起,母子二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永法连夜送去50斤面粉、600元现金,并向宋云花母子承诺:“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你们没有饭吃。”这一承诺,他一践行就是10年。他每月都会去探望宋云花母子,送去衣物、食品,甚至帮忙修房顶、换电线。就连孩子误了末班车,他也会托人送去车费。吴京龙成年后,王永法仍默默地关注着他们,他说:“他们就是亲人。”宋云花在给王永法的感谢信中写道:“你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最高尚的爱。”

2020年,王永法在郑州开的捋面馆亏损了200万元。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他依然捐款15万元,资助了75名受灾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他还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并每日捐出2碗面钱。投身公益事业18年,王永法累计捐赠超百万元。他坚定地说:“公益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坚持。”

传统手艺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呢?王永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科学守护匠心,用创新延续生命。面对捋面供不应求的难题,他与高校合作研发出一条捋面生产线,精准地控制水温和揉面时长。他还将手工捋面进行低温冷藏,让捋面跨越了地域限制,不仅登上了火锅店的餐桌,还成为了外地游客喜爱的“安阳手伴”。

作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王永法走进中小学,亲自讲授“非遗课”。他带着孩子们亲手揉面、捋面,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他说:“非遗不仅是历史,更是活着的智慧。”在內黄县,他推行订单农业,指导农民种植无公害大葱,带动了百余人就业。同时,他还积极保护和推广捋面制作技艺,打造了安阳捋面传承基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让传统手艺成为了他们的致富技能。

2015年,安阳捋面入选县级非遗;2021年,它跻身省级非遗。到了2025年,永超捋面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安阳的胖东来”,这意味着这家店的捋面是良心产品、放心产品。王永法将面馆打造成了一个文化空间,店内展示着腐竹、血糕等非遗食品,员工制服上印着“心善,心安”的座右铭,捐款箱也成为了每家店的“标配”。“吃出了妈妈的味道”“每一口都是乡愁”,食客们的评价印证了王永法的初心。他要求员工服务“热情如家人”,并向胖东来学习经营理念,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而努力。在他的努力下,一碗捋面成为了安阳的温情符号。

王永法的故事,是一碗面串联起的千年文化、十余年善行与一生坚守。他说:“我想让安阳成为一座有‘面’儿的城市,在这碗面里咀嚼人间温情。”如今,永超捋面不仅是非遗技艺的载体,更成为了一座城的精神图腾。它告诉我们,传统手艺的传承需要匠心的执着,而人性的光辉,能让一碗面温暖整个世界。

永超捋面创始人王永法的故事。他坚守做面初心,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传承并创新捋面制作工艺,让传统捋面走向全国。同时,他投身公益事业18年,累计捐赠超百万元。此外,他积极推动非遗传承,让捋面成为安阳的城市名片,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王永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匠心与爱心,让传统手艺和人性光辉在一碗面中得以彰显。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79.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