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等多个“第一”的背后,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紧密相连。文中介绍了戚发轫对神舟一号的深厚感情,讲述了载人航天的高要求以及团队为保障安全所做的努力,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起步过程,展现了戚发轫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成就。
在浩瀚的宇宙中,中国空间站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仅需90分钟,便能绕地球悠然转上一圈。这看似轻松的90分钟,背后却是中国人为圆航天梦,历经六十余载的艰难探索。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呼啸升空,那是中国航天迈出的第一步;到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奏响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开启了中国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从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跨越;再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太空,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在这众多“第一”的背后,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发轫”一词,寓意着“开端”。戚发轫就如同中国航天事业的引路人,他带领着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勇毅前行。在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留下了一个个执着探索的璀璨印记,书写了一次次逐梦苍穹的中国奇迹。
“时刻问自己,敢不敢坐自己研制的飞船”,这句话是戚发轫常常挂在嘴边的。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前夕,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飞船着陆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戚发轫。他怀着对神舟一号的特殊感情,想去看看神舟一号飞船的着陆点。车辆在崎岖的道路上兜兜转转,终于抵达了神舟一号着陆点附近。戚发轫望着这片土地,感慨万千:“神舟系列飞船中,我对神舟一号的感情最深。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总是蕴藏着无限浪漫与遐想,也伴随着几代航天人的接力探索。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当杨利伟见到戚发轫时,他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中国的飞船真棒!”戚发轫回忆起那一刻,仍激动不已,他说那是他听到的对中国载人航天最动人的评价。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戚发轫介绍说:“载人航天的故障率须在三十万分之一以内。换句话说,每天发一次,连续30年都不能出问题。”在此之前,发展载人航天的国家均有人员伤亡情况。所以,戚发轫对团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要时刻问自己,敢不敢坐自己研制的飞船?”
为了避免那万分之一的“万一”,研发团队可谓绞尽脑汁。他们想到了可能出现的180多个问题。戚发轫举例说:“比如,箭船分离,万一分不开怎么办?为以防万一,我们为航天员设置了分离指令。进一步假设,万一入轨过程中途要分离,火箭燃料没有烧完,追尾飞船怎么办?我们就想到把飞船制动火箭点火,使飞船加速飞出去。”他还表示,飞船上大约70万条计算机程序中,30%用来应对正常飞行,70%用于应对可能的故障。“没有把握,我们不会让航天员上去。”
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就曾启动过载人航天工程,但由于技术储备等因素制约,最终中止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载人航天被列入“863”计划。当时很多科学家呼吁:“中国人再不搞载人航天就落后了,得赶快干。”经过论证,我们不能用航天飞机,要用飞船。戚发轫回忆起这段历史,感慨万分。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当时已年届退休的戚发轫临危受命,担任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对戚发轫来说,“总设计师”这三个字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当时,理论资料、试验场地、试验设备都是一片空白。戚发轫回忆道:“大型真空罐、振动台、电磁实验室,需要从头组建。”他带领团队,在一片荒芜中,搭架子、盖房子,研制、调试设备,硬是在北京海淀区的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航天城。同时,他们边建设、边试验,采用电性船改装的模式,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并返回,着陆点距离预定回收地点不到10公里。七年磨一剑,戚发轫带领团队打赢了一场攻坚战。此后,神舟二号、三号、四号,一直到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的戚发轫最知道其中的艰辛。他说:“总的来讲,载人航天工程确确实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印证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多个“第一”的发展历程,着重讲述了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工程起步时的艰难条件,到应对载人航天高要求的严谨态度,再到最终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展现了戚发轫及其团队秉持载人航天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的奋斗历程。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