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夏季受欢迎的鱼生、生腌等美食,揭示其背后潜藏的肝吸虫病健康威胁,通过多个病例介绍了肝吸虫病的症状、危害,给出预防指南,还介绍了检测方法等内容,提醒市民注意健康。
“生腌只有一次和无数次!”这句网络流行语,生动地描绘出了生腌美食的独特魅力。
每当炎炎夏日来临,鱼生、生腌这类生鲜美食便会成为众多食客的心头好。特别是随着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它们更是吸引了无数人前去“打卡”尝鲜。然而,在这份极致美味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健康危机。
据媒体报道,外地游客任女士(化名)一家在顺德品尝鱼生后,几个月内,家中多人出现持续发烧的症状,而且嗜酸性粒细胞飙升了50倍,这一异常情况一度让医生怀疑他们患上了白血病。他们辗转多地求医,经过一番艰难的排查,最终才找到了“真凶”——肝吸虫感染!
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顺德本地居民霍先生(化名),由于常年嗜爱吃鱼生,身体出现了身目黄染的症状,整个人变成了“小黄人”。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诊为肝吸虫感染,在接受驱虫治疗后,才重新恢复了健康。
还有王先生(化名),从1年多前开始爱上了“网红生腌鱼虾”,隔三岔五就要大吃一顿。然而,生腌美食终究还是在2个月前让他倒下了。他开始出现“腹部隐痛、食欲明显减退、极容易腹泻、全身没力气”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最终,他拿着一张“粪便找到肝吸虫卵”的化验单走进了诊室,也被确诊为“肝吸虫病”。
症状隐匿,严重可危及生命
肝吸虫病,也被称为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内胆管里而引发的寄生虫病。人们主要是因为食用了没煮透的淡水鱼虾,或者在厨房操作时砧板生熟混用,从而感染上这种疾病。
这里要特别注意,无症状并不等于安全。大约有1/3的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实际上寄生虫仍在不断地破坏着他们的肝胆。
肝吸虫病初期的症状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感染后早期,患者可能只是偶尔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轻微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炎”。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就诊,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发胆管炎、胆囊结石、黄疸等疾病。到了后期,甚至可能会引起肝硬化、胆管癌,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来说,如果感染了肝吸虫病,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导致发育迟缓,甚至可能引起侏儒症。
预防指南:切断“虫从口入”链条
1. 拒绝生食:淡水鱼虾需要在90℃以上的高温下加热,这样才能彻底灭活囊蚴。同时,在厨房操作中要做到生熟分开,刀具、砧板要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2. 高危人群必查筛查:那些爱吃鱼生、生腌鱼虾,或者砧板生熟混用的人,即使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也应该定期进行筛查。
常见误区:这些“杀虫偏方”不靠谱!
1. “蘸醋、芥末、白酒能杀虫”?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囊蚴的耐受力非常强,只有高温才能将其有效杀灭。
2. “只吃一片鱼生没关系”?别再自欺欺人了!一条鱼可能含有上千个囊蚴,即使只吃一片鱼生,也有可能致病。
如何检测肝吸虫?
1. 全自动粪便处理分析系统:该系统的“虫卵识别比人眼快10倍,能够有效拒绝漏诊!”
2. 免疫学检测:通过抽血查肝吸虫IgG抗体,这种方法灵敏度高,价格也比较亲民,适合进行筛查。
“便便检测”vs抗体检测,谁更胜一筹?
1. 便便检测:就像是“抓现行犯!”它能够确诊现症感染,但可能存在漏检的情况。
2. 抗体检测:如同“查犯罪记录!”它可以发现感染线索,但需要综合其他情况进行判断。
3. 最佳CP:联合检测,能够让寄生虫的“社死”率直接拉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已经开设了寄生虫门诊,医学检验科也开设了“粪便常规(初筛)”“寄生虫两项”“寄生虫IgG抗体8项”等寄生虫检测项目。有需求的市民可以直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进行“虫虫自查”,做到早发现早驱虫!
据广医市八医院检验科统计,仅在2023年,门诊患者的寄生虫检出率就超过了6%,而普通体检人群的寄生虫检出率也超过了3%。其中,寄生虫(卵)的检出又以肝吸虫卵为主,占虫卵检出率的95%以上。所以,不要以为寄生虫离我们很远,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肝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悄无声息的。我们切勿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健康杀手”。有生食鱼虾史的市民可以通过“抗体检测 + 粪便”检查,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围绕夏季热门的生腌、鱼生美食,通过多个感染肝吸虫病的病例,详细介绍了肝吸虫病的成因、症状、危害、预防方法、检测手段等内容。强调了无症状感染的风险、常见“杀虫偏方”的不靠谱,提醒市民重视肝吸虫病,通过合理预防和检测,避免让美食成为健康隐患。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