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营销骚扰电话产业链展开,详细介绍了其运作方式、存在的监管薄弱点,阐述了国家治理骚扰电话的举措及成效,同时分析了难根治的原因,并提出了以科技手段加强治理的建议。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本应给人们带来便利和美好,然而,AI却被一些不良分子用在了邪路上。央视“3·15晚会”无情地曝光了一条令人深恶痛绝的营销骚扰电话产业链。有网络科技公司耍起了不正当手段,利用获客软件偷偷摸摸地盗取消费者的手机号。紧接着,他们动用外呼智能机器人,通过虚拟号码对目标群体进行“狂轰滥炸”。想想看,当你正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突然被这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打断,心情该有多糟糕,真的是让人不胜其扰。
事件曝光后,工信部反应迅速,连夜组织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通信管理局,对那些涉嫌违法违规的主体展开调查处置。责令基础电信运营商立刻关停涉事线路,并且对涉及个人数据信息的有关情况进行仔细核查。同时,督促互联网平台企业全面清理违法智能外呼软件的销售推广信息,坚决遏制这股不良之风。
这些AI机器人可谓是“神通广大”。它们通过真人录音合成语音,能根据用户的回复自动切换话术,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还有一种特殊软件,它可以隐藏虚拟号码的真实地址,系统会根据被叫号码的归属地自动匹配当地的号码,以此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据报道,一台机器人日均能够拨打上千通电话,而全年成本仅约1万元,性价比之高令人咋舌。在这种多重便利的条件下,营销骚扰电话就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电销商们获取手机号的途径也存在很大问题。他们能够轻易地从虚拟运营商处购得大量手机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鲜少被要求强制实名认证。这就为不法分子逃避监管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民法典明确禁止未经同意的电话推销,但是外呼公司却想出了各种歪点子来逃避处罚。比如定期更换号码、内部申诉处理投诉、与运营商保持特殊关系等。由此可见,有关规定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治理骚扰电话采取了多种手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3部门联合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到工信部组织3家基础电信企业开通全国“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再到多地强化对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的重拳打击,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国家治理骚扰电话的决心。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骚扰电话之所以难以根治,原因在于商业推销需求长期存在。特别是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建筑施工、金融贷款等领域,更是成为了骚扰电话的“重灾区”。这也给我们启示,治理骚扰电话不仅要“堵偏门”,“开正门”同样不容忽视。
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不是成为作恶的工具。在营销骚扰电话产业链中,AI技术本不应该成为“帮凶”。所以,以“智”助“治”,用好新技术加强骚扰电话治理同样不可缺少。在现实中,有专家建议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强化主叫号码鉴权和溯源能力、骚扰电话监测和拦截能力、骚扰电话风险提示能力。也有电信服务商强化运用科技手段的监管能力,提供智能拦截、号段拦截等功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只要相关主体联动起来,打好“组合拳”,就一定能治理好骚扰电话这个“老大难”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清朗的通信环境。
本文聚焦营销骚扰电话产业链,揭示其运作模式、监管漏洞,肯定国家治理成效,分析难根治原因,强调要“堵偏门”与“开正门”结合,同时以科技手段助力治理,多方联动营造良好通信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