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退出《杀伤人员地雷公约》这一事件,介绍了该公约的内容、四国退出的原因及后续计划,还探讨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对全球军控秩序的影响。
在2025年3月12日的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处警示标志,上面醒目地写着:“危险,地雷!” 此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当今的欧洲,部分急于增强自身军事实力的国家,开始认为一些诞生于上世纪的国际军备控制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局势。作为北约“东大门”的重要守护者,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近日做出了一个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重大决定:退出1997年订立的《杀伤人员地雷公约》,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渥太华公约》。根据比利时“欧洲新闻”网站的相关报道,《渥太华公约》明确禁止签约国生产、拥有以及转让杀伤人员地雷。该公约订立的主要理由是,这类武器会“对平民构成持续威胁”。在此之前,除了美国之外,北约的其他国家都签署了这一条约。然而,俄乌冲突所导致的地缘局势紧张,让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改变了原有的立场。在四国国防部长联合发表的声明中,他们表示,鉴于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显著增加,给予各国军队“灵活性和选择自由”对于保卫北约东翼来说至关重要。通过退出《渥太华公约》,这四个国家发出了“决心动用一切手段自卫”的强烈信号。同时,声明还特别提到,四国仍然会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包括在战时保护平民的相关规定。在宣布退出《渥太华公约》的同时,波兰政府公布了一项加速生产包括地雷在内的军用装备的计划。波兰国防部副部长贝伊达在接受波兰RMF电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波兰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枚地雷,才能够有效保护其东部边境。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军方人士也强调,退出该条约是四国朝着“共同建立波罗的海防线”迈出的重要一步。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这四个国家在积极援助乌克兰的同时,也大幅上调了军费开支。它们的目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用于国防,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北约内部规定的最低标准2%。在积极采购武器的同时,波罗的海三国在去年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准备斥资6000万欧元,在边境地区建造至少600个堡垒,以此组成一条坚固的防线,防范假想敌的突然袭击。外界普遍认为,四国联手退出《渥太华公约》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芬兰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退出这一机制的国家。英国路透社援引芬兰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尤卡·科普拉的话称,冲突持续的时间越长,军队就越需要简单有效的武器,波兰等四国的举动“良好且明智”。芬兰国防部长哈卡宁早先也曾透露,芬兰在研究俄乌双方的实战案例后发现,大规模布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接下来,芬兰还会考虑退出2008年的《集束弹药公约》。据非政府组织“地雷监测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受到约1.1亿枚地雷的影响。这些地雷在被引爆之前会处于休眠状态,能够在地下隐藏多年。仅在2023年,全球就至少有5757人触雷身亡或受伤,其中大多数是平民。而乌克兰更是地雷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不过,由于受到国内法规的限制,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摆脱《渥太华公约》的约束。作为这一军控机制的重要推动者,加拿大前外交部长阿克斯沃西在接受加拿大新闻社采访时发出了严厉警告,他认为这四个国家退出该条约“或将加速全球秩序的瓦解”,甚至可能成为一系列军备控制和裁军机制崩溃的起点。阿克斯沃西还表示,他已经联合人道主义组织致信加拿大外交部门,要求采取行动维系《渥太华公约》,以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颠覆来之不易的军控成果,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和充满不确定性。
本文围绕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退出《杀伤人员地雷公约》展开,阐述了退出原因、后续计划,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对全球军控秩序的潜在威胁。四国因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局势紧张而退出公约,后续有扩军等相关计划,芬兰也可能跟进,这可能引发军控机制的连锁崩溃,对全球和平与安全带来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