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时评家徐林生先生的评论集《徐徐道来》,阐述了徐林生观察社会的视角和写作特点,详细分析了书中评论作品的三大特点,最后强调了优秀时评的作用以及这本书的价值。
在当今众媒时代,自媒体领域犹如一场喧嚣的盛宴,各种观点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不乏泥沙俱下的情况。然而,有价值的观点永远是稀缺且必要的,它就像信息海洋中的灯塔,为人们指引方向。最近,我有幸读到知名时评家徐林生先生的评论集《徐徐道来》,感慨万千。在这个一味追逐流量的时代,那些“观点制造”的流水线产品,终究难以与徐林生先生理性表达的“徐徐道来”相抗衡。
徐林生身为一名国企管理人员,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看新闻、阅读和撰写评论。在观察新闻事件时,他从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超脱的民间视角,让每一个观点都更加辩证、理性和客观。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信息的海洋中精准地把握着航向。
正如媒体在采访徐林生时所报道的,他熟练掌握“在场”与“旁观”的平衡技巧。“用旁观者的冷眼看世界,以在场者的热肠开良方”,这不仅是他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更是他写作的初心所在。当他“在场”时,他紧紧跟随社会热点,与民众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仿佛是民众心声的代言人。而当他“旁观”时,他置身于媒体圈外,毫无顾虑地就事论事。他站在人民立场和公共视野的高度,不卑不亢,理性发声,宛如一位公正的裁判。
《徐徐道来》这本书收录了徐林生多年来精心创作的120篇时评作品,这些作品是他对社会现象深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充满了理性和温度,并且不乏建设性的意见。通读全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社会的多维面貌。从民生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网络直播到社会治理,从高考改革到法治思考,涉及的话题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政经、民生、法治、教育、文综等各个方面,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在阅读这些评论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本书内容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其一,具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批判思维并非是一味地唱反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和严谨的推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热搜和热点事件,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化的观点所左右,被流量和人云亦云的潮流所裹挟。而批判性思维既是评论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核心技能。徐林生的评论文章向来以角度新颖和观点犀利著称,许多时评读起来让人有入木三分、酣畅淋漓之感。在《徐徐道来》这本书中,仅从《标语泛滥也是形式主义》《变味的“摆拍”短视频应整治》《年份酒的真相不容“勾兑”》《破格提拔干部的理由不该只字不提》《注册奇葩公司名,法律可以“怼”回去》等文章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鲜明的批判思维。即使是在“徐徐道来”的叙述中,也会展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本就是时评的天职,也是评论作者公共表达的价值所在。
其二,秉持坚定的民生立场。严谨的论证、深入的辨析与民生立场并不矛盾。《徐徐道来》这本书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像《景区停车收费百元起步,合理吗?》《旅游惠民何必厚此薄彼》《医保价格谈判不能总靠“灵魂砍价”》《字小如蚁的药品说明书亟须“适老化”改造》《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总靠“电视问政”》等文章,均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为群众的利益发声,为民生福祉鼓与呼。只有心怀民生冷暖的现实书写,才是饱蘸烟火气息的公共表达。
其三,饱含浓郁的人文情怀。知识分子书写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文字里往往会倾注社会良知与人文情怀,表达着对社会的关切、对文化的青睐。在《保护乡村老地名,也是守护乡愁记忆》一文中,徐林生写道:“每一个乡村老地名,其实并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而是浸染着历史痕迹,流淌着人文血脉,倾注着一代又一代乡民的情感,寄托着外出游子的乡愁,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让乡村老名字流传下去,本身就是沧海桑田的最好历史见证,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自然传承。”类似的文字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立场、文化况味和文字旨趣。
徐林生在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工作后,他又不断学习,修习了法学、公共关系学、经济管理学等多个专业。这种多元的学科背景和广泛的知识面,使得他的评论作品选材更加多元,风格更加独特,观点更加鲜明。在观察、分析和评论社会事件时,他往往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迄今为止,徐林生已在百余家主流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至今仍笔耕不辍。他始终对新闻事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怀有满腔的热忱,对文字表达充满了敬畏之心。
好的时评不仅可以起到激浊扬清、明辨是非的效果,还可以为读者提供解读事件、观察社会的一条好路径。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异常发达的当下,优秀的时评人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和人格素养,才能做到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其中,文学、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学科背景和造诣对一个时评家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徐道来》不失为知识分子进行公共表达的典型标本,也不失为论者介入社会现实的有益实践。
本文介绍了时评家徐林生及其评论集《徐徐道来》,阐述了徐林生观察社会的视角和写作特点,分析了书中作品具有批判意识、民生立场和人文情怀的特点,强调优秀时评的作用及该书作为公共表达标本和介入社会现实实践的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