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祭扫服务走红,警惕诈骗与违规陷阱,清明代祭扫:方便背后藏隐忧

本文围绕清明时节兴起的网络代祭扫服务展开,介绍了其服务内容和收费情况,揭示了存在的各种乱象,分析了不同经营主体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了使用该服务的注意事项,并对推动服务规范化提出了建议。

“让思念跨越距离,为您代行祭扫之礼,让那份对往生亲人的牵挂如期抵达。”这样暖心的宣传语,在清明时节吸引着不少忙碌之人的目光。“方便忙碌的你!我可以协助您为往生亲人献上鲜花、清扫墓碑。”随着清明的临近,网络上代祭扫服务悄然升温。

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不少商家已经纷纷推出各类清明代祭扫服务。委托人只需提供姓名及与已故人的关系、已故人姓名、墓园具体位置、祭扫时间等信息,商家就能开展清洁墓地、代烧纸钱、献花致敬、诵读祭文等一系列服务。代祭扫的服务费大致在300 – 1000元这个区间。而且,有商家透露,还能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的代祭扫服务,具体的项目和收费明细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

代祭扫服务走红,警惕诈骗与违规陷阱,清明代祭扫:方便背后藏隐忧

图源:网络

然而,代祭扫服务看似方便,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和担忧。实际上,因“代祭扫”引发的纠纷和投诉并不少见。例如,存在报价混乱“狮子大开口”的情况,有些商家收取了不少费用,却根本不去扫墓;还有的商家直接下载网络视频敷衍了事。更恶劣的是,有诈骗分子专门借清明“代祭扫”服务实施“时令性”的电信诈骗。

有商家对清明代扫墓、代号啕大哭开价高达千元;市民方先生购买了标价为1998元的“代祭扫”服务套餐,结果遭遇“货不对版”,“代祭”的小视频竟然显示拍摄于约定祭扫日期的数天之前;市民苏先生更是遭遇了虚假“代祭扫”客服。他偶然看到“代祭扫”服务的广告,与“客服”交流后转账3000元服务费。当他想跟对方再次确认祭扫时间时,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代祭扫服务走红,警惕诈骗与违规陷阱,清明代祭扫:方便背后藏隐忧

那么,代祭扫到底靠不靠谱呢?使用“代祭扫”服务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规范这类新型服务内容?上述“代祭扫”乱象又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应当如何惩处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区分接单商家的性质,看是私人处理、个体经营,还是正规殡仪公司处理。正规开设从事殡葬服务的机构,需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经营性公墓服务许可证》或《殡葬服务经营备案证》。如果服务提供者只是个人或不以殡葬服务为业的个体经营者,与请托人在社交平台、非官方电子商务平台偶尔约定,散客接单,这种情况应认定双方构成委托合同关系。若服务提供者未按委托方约定如实履行义务(如使用提前录制的视频或伪造祭扫现场),应按照合同纠纷处理,委托方可以依据民法典主张退款或赔偿。

但是,对于非备案经营机构,接单“网络代祭扫”时需注意行为规范。如果擅自扩大经营范围,从事如售卖鲜花、代烧纸钱、标价代哭、代举行宗教仪式等经营性行为,就违反了各地殡葬管理条例,可能会被认定为未经准许从事殡葬服务业。对于情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性行为,甚至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犯罪。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相关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进行过经营备案的,合规开展殡葬业务的商家,如果未按约定如实履行义务,或者未按照各地殡葬管理条例和殡葬服务指南实施政府指导价,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商家退款、赔偿损失,并处违法所得1至10倍的罚款。若情节严重,如多次欺诈、涉及金额巨大等,还可追加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最后,“代祭扫”服务中收款后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罪。以虚构客服、收款拉黑等形式实施的诈骗行为,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视情节严重程度,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那么,消费者在使用“代祭扫”服务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消费者在选择“代祭扫”服务时,应优先选择正规渠道,通过正规墓园官网或民政部门认证的平台下单,避免轻信陌生弹窗广告或私人链接。在交易前,需主动核实服务方的资质,例如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墓园合作证明,并通过官方电话确认其身份真实性。交易过程中,要保留完整的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并与服务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服务内容、时间、价格及违约责任。为验证服务真实性,可要求服务方提供带时间和地点水印的实时照片或视频,避免对方使用网上下载或提前录制的素材蒙混过关。

对于推动“代祭扫”服务规范化,又有哪些建议举措呢?网络代祭扫作为“延伸性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化还需各地政府民政部门将该服务类目纳入规范标准。首先,可以严格监管该服务准入门槛,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在各地“殡葬服务管理系统”中备案代祭扫服务,严禁非法经营该类行为。第二,加强行业协会内部监管,制定《网络祭扫服务公约》,禁止“代哭”“代跪拜”等过度商业化行为。第三,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发布防诈指南,普及正规服务渠道和维权方式,追本溯源解决“代祭扫”乱象。

本文聚焦清明代祭扫服务,阐述了其兴起情况,指出了存在的报价混乱、诈骗等诸多乱象,分析了不同经营主体违规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使用服务的注意事项,还为推动服务规范化提出了监管准入门槛、加强行业协会监管和公众宣传教育等建议,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代祭扫服务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954.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