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4年湖南小伙“胖猫”跳江身亡后网友通过外卖送餐祭奠导致大量食物浪费的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粮食浪费背后的认知偏差,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从多个层面强调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3月15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令人痛心的事件。在2024年4月湖南小伙“胖猫”于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后,众多网友出于对“胖猫”的同情,纷纷通过外卖平台为其送餐祭奠。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量外卖如潮水般堆积在大桥的行人通道上。最终,惊人的94.6吨食物被无情浪费,其中有一名网民更是一次性订购了价值8000元的外卖送上大桥。这一事件,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网络时代下部分人非理性的情绪,同时也深刻折射出人们在粮食、食物认知上存在的严重偏差。
那么,94.6吨食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024年,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95公斤/亩,94.6吨粮食产量相当于239.5亩农田上一年的产出。实际上,这些被白白浪费的“外卖”并不全是粮食,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奶茶和汉堡等食品。按照肉蛋奶的粮食转化率来算,大约3至4斤原粮才能转化成1斤猪肉。那些堆积在大桥上,最终只能被当作垃圾处理的94.6吨食物,如果折算成粮食,那将是多少亩良田一年的辛勤劳作成果,又包含了多少农民一年的心血与汗水,可如今却都付诸东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面对如此严重的粮食浪费现象,部分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胖猫”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点一份外卖给他,以此来寄托哀思,这算不上是浪费;还有人认为,食物是自己花钱购买的,自己不在意,别人也没有权利说三道四;更有甚者觉得,粮食不值钱,外卖也不贵,既不是名牌包包,更不是贵金属,用这些食物来祭奠一个令人惋惜的生命,和“浪费”根本沾不上边。
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有着深刻的饥饿记忆不同,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改开一代”大多未曾经历过饿肚子的艰难岁月。对于他们而言,“吃饭”这个问题似乎从来不存在“吃饱”还是“饿着”的艰难抉择,而只有“吃菜还是吃肉”“今天还想再吃点什么”的日常苦恼。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丰收从来都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量”,吃饱肚子也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常态”。“惜粮即惜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些饱含智慧的教诲虽然写在书上、刷在墙上,却被不少人认为“过时了”,甚至觉得充满了“爹”味。但实际上,这份铭刻在民族苦难记忆里的经验和教训,真的需要世世代代、天长地久地传承下去,一刻都不能放松。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如同天、如同命,是和水、空气一样,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我们能够吃饱饭,也仅仅是最近40多年的事情。这份“吃饱”的幸福来之不易,格外珍贵。对食物的珍惜和敬畏,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刻在基因中的优秀品格。
这些年,在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
这个“紧”字,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500公斤。尽管这一数据超出了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饲料粮来进行转化,所以从实际需求来看,粮食远远不能说已经过关。2023年末,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已经达到了606.3公斤,尚需通过进口来补足缺口。同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紧张、环境容量也紧张,无论是产出的粮食还是产粮所需的各种资源,都必须“紧着用”,精打细算。
这个“紧”字,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是“紧张谁”的那个“紧”。因为对粮食充满“紧张”,我们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对粮食心怀“紧张”,我们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千千万万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只为了给我们的大国粮仓增添更多的底气。而在这其中,最简单却又最难做到的“紧”,就是“紧张”每一粒我们碗里的粮食、每一份餐桌上的食物。这需要我们将节约粮食、敬畏食物当作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遵循的准则,人人自觉自律,时时自我反省。
要明白,食物绝不是普通的商品,不是谁买了就可以随意浪费、谁占有就可以随意处置的。从资源权益的角度来看,食物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来的,浪费食物就是在浪费宝贵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人的生存权;从安全的角度来说,粮食关乎底线安全、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一旦轻视粮食的杂音在社会上形成气候,将会非常危险;从道德层面来讲,我们要形成“浪费粮食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共识,弘扬“惜食有食吃,惜粮有粮用,惜福有福享”的主流价值观念;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在2021年就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反对食物的浪费和挥霍行为。
让我们把视角放得更广阔一些。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问题,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在非洲每5人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题。那些怀着善良愿望,将外卖堆满大桥的网民们,当你们想到那些处于饥饿中的人们,再看看以吨为单位被当作垃圾处理的食物,内心是否会涌起一丝不安呢?相信善良的“胖猫”,也一定不希望人们以这种不理性的方式来怀念和祭奠他。
理性与善意从来都不应背道而驰。“胖猫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互联网时代群体情绪的波动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的资源浪费之痛。真正的善意应该建立在理性与尊重的基础之上。每一份食物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敬意,更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唯有将节约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对粮食的“紧张”深深刻在心中,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浪费之痛,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人间烟火”。
本文通过“胖猫”跳江后网友祭奠导致粮食浪费的事件,揭示了人们对粮食认知的偏差,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阐述了“紧平衡”格局下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并从多方面说明食物不能随意浪费。呼吁人们将理性与善意结合,树立节约粮食意识,守护“人间烟火”。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