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正心共筑残疾人美好未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聚焦助残

本文围绕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展开,重点介绍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世彩关于科技助残、正心养德以及二者有机协同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共融作用的观点。

科技与正心共筑残疾人美好未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聚焦助残

记者周南发自自贡。

在这春风拂面、万物焕发生机的时节,2025年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于四川省自贡市盛大召开。此次大会以“共建·共治·共享——以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主办。大会的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会上,残疾人联合会理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世彩发表了题为《科技助残,正心养德——兼谈“心之力”对于平安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的主旨发言。

吴世彩指出:“在康复理论和实践的进程中,我们有了深刻的发现。当科技成为心的延伸,正心化为心的锚点,残疾人将不再是被定义的弱者,而是平安中国的重要共建者!我们坚信,借助科技的力量,激发我们的‘心之力’,一定能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迈进新的阶段。”

科技助残:以“心之力”重塑身体机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对残疾人事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多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去年底,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聚焦于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汇聚壮大助残科技力量,推动形成创新合力;优化助残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良好创新生态等4个方面,共作出13条任务部署,为科技助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吴世彩强调:“科技助残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价值实践。”在他看来,科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心之力”的外延与内涵。以中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蒋裕燕为例,她因故失去右臂、右腿后,生理和心理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一方面,在适应残疾的过程中,她的心力需要重构;另一方面,借助假肢等科技辅具,她重塑了身体机能,弥补了身体缺失。从最初的适应到后来与辅具的协同,再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蒋裕燕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帮助,心理上也逐渐强大起来,实现了身心的蜕变。

吴世彩表示:“这也是政产学研用的结合,是人与社会、政府及环境有效管理的体现。蒋裕燕的案例典型且具有启发性,有助于解读科技助残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赋能残疾人的身体自由,同时以正心唤醒其内在精神力量,从而实现身心统一的社会共融。

正心养德:以“心之力”激发内在潜能

除了科技助残,吴世彩还着重强调了正心养德——以“心之力”激发内在潜能。他指出,“正心”强调内心的纯正与清明,包括对自我情感的管理和对价值观的反思。“正心”的第一步是培养内心的宁静,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力放在当下。“人痛苦的根源在于过度卷入身心现象,将喜怒哀乐看作是最重要的。通过冥想将注意集中并对身心现象保持开放,从而对当下的体验保持纯粹的觉知。”

具体来说,正心养德包括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在个体层面,正心养德是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个体需要反躬自身,通过自我感知、觉知和调节,学会放下过度的情绪反应,增强专注力、觉察力和接纳力,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社会层面,则涉及更广泛的部门和机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例如政法委系统、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等,通过开展各种工作,统筹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吴世彩认为,“千手观音”节目完美体现了正心的理念。团队成员在排练和演出时,一方面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又完全放松自由,舞蹈演员们协同同一个动作和节律节奏,全身心投入当下状态,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情绪管理,将个人心之力上升为团队心之力,唤醒内在潜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感受。

吴世彩强调:“正心养德的实践需要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个人应注重自我反思和情绪管理,而社会各部门则需协同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科技与正心有机协同:实现从“赋能”到“共生”

那么,从科技与正心有机协同的视角来看,我国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研究表明,残疾人在生理健康的压力下很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各类残疾人对心理服务的康复需求普遍较高。然而,残疾人群体面临着经济压力、出行障碍等多重因素,使得求助心理医生成为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方面,科技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补充,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例如,AI心理服务机器人能通过精准分析求助者的情绪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服务;智能倾诉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个开放、安全的情感交流空间,让心理健康支持触手可及;虚拟现实(VR)技术与AI结合助力实现“在虚拟中训练,在现实中康复”,提供沉浸式心理治疗体验。

吴世彩说道:“科技助残的核心是赋能。传统的心理支持方式往往受限于资源不足或地域限制。而AI技术的引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助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到2035年,形成与科技强国相适应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吴世彩表示:“对此,我们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可以从三方面努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当科技成为心的延伸,正心化为心的锚点,残疾人将不再是被定义的弱者,而是平安中国的共建者!

本文围绕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介绍了吴世彩关于科技助残、正心养德及二者协同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共融的观点。强调科技可重塑残疾人身体机能,正心能激发其内在潜能,二者协同能解决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助力残疾人成为平安中国共建者,也为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541.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