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苹果园:从历史果园到交通枢纽的华丽转身

本文深入探寻了苹果园的历史渊源,从其曾称“苹果村”的元末明初时期,到明代成为“御果园”,再到清朝、民国的变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同时介绍了苹果园因地铁站而闻名,以及当前苹果园交通枢纽的建设情况。

探秘苹果园:从历史果园到交通枢纽的华丽转身

最近,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苹果园交通枢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并且计划在年内全面竣工,随后投入使用。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期待,我乘车来到了位于石景山区中部的苹果园。一到这里,只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处处洋溢着都市的繁华气息。

很多人心中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苹果园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它为什么会被叫做苹果园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苹果园的神秘面纱。

苹果园曾称“苹果村”

元末明初的时候,这一带还比较荒凉,人烟十分稀少,只有一些零星分布的聚落。在元代,这里属于析津府宛平县;到了明代,则成了顺天府宛平县的辖域。

根据《石景山文史》的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朱棣下诏开始兴建北京的皇宫和城垣,为迁都做准备。为了充实京畿地区的人口,朝廷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百姓过来安置。永乐五年(1407),朝廷设置了上林苑监,下设良牧、蕃育、嘉蔬、林衡、川衡、冰鉴及典察左右前后十署。到了宣德十年(1435),最终确定为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其中,林衡署的管理太监多达32人,是“四署”中人员最多的衙署。这个衙署主要负责管理果树花木的种植,而那些从事果树种植的人就被称为“果户”。

北京西部靠近西山,多是岗丘之地。这里的土壤是永定河洪积形成的冲积沙土,土质非常肥沃,土层也很深厚,而且水源充足,水质纯净,特别适合果木种植。于是,林衡署便把不少“果户”安置在了这一带。在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的京西“果户”村落有鲁姑村(今鲁谷)、东安祖(今衙门口)、石井(今西井村)、黄村(今西黄村)、苹果村等。其中的“苹果村”,就是今天苹果园所在的区域。

苹果村位于平坡山脚下,北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果户们从北向南开辟了大面积的果园。林衡署管辖的果户们,除了种植苹果之外,还栽种了桃、杏、李、桑葚、樱桃、石榴等多种果树。为了生产出味道鲜美的佳果,果户们采用了移植、引进、嫁接杂交以及选育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经过数年的精心种植,林衡署果园里的果树陆续开花结果。这些果实主要供明廷御用,或者作为皇陵(今明十三陵)的贡品,每年都会按照时令进奉御果。农历五月进黄杏、樱桃,六月进蜜桃,七月进苹果,八月进香水梨,九月进柿子。也正因为如此,苹果村被俗称为“御果园”。

明朝灭亡以后,京西一带的果园逐渐被废弃,果树大多被砍伐。昔日的“果户”们也大多转而从事农耕,开始种植谷物。不过,在山地一带仍然还有少量的果木树,而其附近那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聚落依然被称为“苹果村”。

“苹果园”之名始于张作霖把兄弟

清康熙年间,苹果园一带还是一片空旷之地,只有几个小村落。康熙二十六年(1687),玄烨打算在京西阅兵,于是八旗及绿营(又称绿旗兵,清朝常备部队)的将士们集结到这里,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训练,准备接受皇帝的阅视。

1928年,苹果村隶属于河北省宛平县。1929年,奉系军阀张海鹏在苹果村附近开辟了一片果园,并依照“苹果村”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苹果园”。

张海鹏,又名张宪涛,字仙涛,是奉天盖平(今辽宁营口盖州镇)人。他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奉系元老之一。1928年6月,张作霖在沈阳城外皇姑屯遇害后,张海鹏在张学良麾下担任洮辽镇守使,驻守洮南(今吉林省白城市),期间他曾暂居北京。张海鹏有一个宠妾,非常喜欢田园景致。而且张海鹏年轻时给地主当过雇工,庄稼活干得十分出色。于是,他出资在京西平坡山下开辟了果园,还建了几间平房。

据坊间传说,张海鹏所置的苹果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苹果园,因为盖州盛产苹果,所以这里的苹果树大多是从他的老家辽宁营口移植过来的。北部种植了桃树、樱桃、柿子、枣树等果树,其中樱桃是从山东烟台移植过来的。此外,还有一片菜园,种植着各种时令小菜。

由于张海鹏军务繁忙,他的苹果园便雇佣当地的佃户进行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海鹏投靠了日本人。伪满洲国灭亡后,他逃亡到了天津,京西的苹果园也因此换了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苹果园由当地农民进行种植。每年,这里都会向城市供应苹果、梨、桃、葡萄等干鲜水果数十万公斤。

1953年,首都钢铁公司在苹果园地区修建了职工宿舍。1954年6月,成立了苹果园街道办事处。1958年7月,又改为苹果园居民生产大队。1963年8月,撤销了居民大队,恢复了苹果园街道办事处。此时,随着首钢职工住宅区的不断建设,一排排红砖灰瓦的平房拔地而起,整齐排列。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苹果园地区仍然有果树种植,不过被分成了三片。其中面积最大的是琅山果园,原先的老树大多被淘汰,新栽种的果树也已经枝繁叶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园地区成为了首钢较大的家属区,人口接近两万。随着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域内建设了多个住宅区,开辟了多条道路,而且大多以“苹果园”命名。

如今,苹果园早已不再仅仅是果园与村落的名字,而是成为了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它泛指石景山区东部翠微、青龙诸峰以南,京门铁路、晋元庄路以北,福田公墓、新四平台、晋元庄以西,礼王坟、金顶山以东,也就是苹果园街道办事处的辖域。

苹果园因地铁站而闻名

尽管苹果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的名字却并不广为人知,甚至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北平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直到1958年7月,开通了81路(1972年改为501路)公交线路,这条线路从石钢(石景山钢铁厂)办公厅到苹果园托儿所,路长4.4公里,“苹果园”之名才开始出现在北京交通地图上。而真正让“苹果园”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地铁站的设置。

1965年7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下铁道开工建设。这条线路从北京站到石景山,并在苹果园设站,全长23.6公里。1971年1月15日开始投入运营,初期的线路是从北京站到立新站(今公主坟站)。8月5日,线路延长至玉泉路站;11月,又延长至古城站。最终在1973年4月23日,线路延至苹果园站,至此实现了全线贯通。苹果园站是北京地铁最早的起始站(终点站),也正因为如此,当时鲜为人知的“苹果园”之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此后,多条公交线路也在此设始发站,苹果园成为了北京西部客运的重要交通枢纽。

为了配合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的施工和地铁苹果园站的改造,从2020年4月18日开始,苹果园站进行封站,1号线西部运行区段变更为古城站。今年内,苹果园交通枢纽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地铁1号线、6号线、S1线三线换乘,还会接入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

本文详细讲述了苹果园从元末明初的“苹果村”,历经明代成为“御果园”,到清朝、民国时期的变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直至成为如今的行政区域和交通枢纽的全过程。展现了苹果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交通地位。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61.html

(0)
宫古千凡宫古千凡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