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本文聚焦2024年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三位外国专家,包括华晨宝马的戴鹤轩、巴西神经生物学家米格尔·尼科莱利斯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约罗·迪亚洛,讲述他们在中国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与中国的友谊故事,展现了中外在经济、科研、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在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的总装车间内,一批新能源汽车缓缓下线,这一景象见证着华晨宝马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画面中的这位是戴鹤轩,他是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和华晨宝马的精彩篇章。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尼科莱利斯(中)正与医务人员共同指导截瘫患者使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他的科研成果正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这是尼科莱利斯,他是巴西神经生物学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先驱,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迪亚洛(前)在浙江金华市浦江县上河村尽情体验当地传统文化,他积极促进着中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国专家获友谊奖,见证中外深度融合,外国专家在华:共筑友谊,携手发展

非洲博物馆志愿者(右一)正在向观众详细介绍馆内藏品,这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世界需要交流,创新需要合作。中国开放的大门始终向各国人才敞开着。外国专家在华工作、生活的经历,是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2024年,共有100名外国专家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6位获奖者,他们与中国的友谊和故事将分上下篇推出。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三位外国专家的故事。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携手中国伙伴,实现互惠共赢

“友谊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力量。”在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上,来自德国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深情地说道。

10多年前,戴鹤轩第一次踏上辽宁沈阳的土地。那时,华晨宝马仅有一座工厂,每天的汽车产量仅为100辆。而如今,沈阳拥有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全球售出的每4辆宝马汽车中,就有一辆是“沈阳制造”。戴鹤轩不禁感慨:“我深切感受到了辽宁深厚的工业底蕴,更看到了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

在戴鹤轩看来,华晨宝马是德国工程与中国速度、中国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自8年前进入华晨宝马任职以来,他一直积极推进公司的本土化进程,将其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之中。他介绍道:“中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宝马所追求的‘精益、绿色、数字化’生产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我们与中国伙伴紧密合作、互惠共赢,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繁荣发展。”目前,华晨宝马在中国有约460家供应商,其中一些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在全球开展业务。

在戴鹤轩的带领下,华晨宝马高度重视绿色制造,坚定支持中国“双碳”目标。沈阳生产基地及全国37个非生产场所已经全部采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40%以上的辽宁供应商、全部一级动力电池供应商和全部铝锭供应商已开始使用绿色电力进行生产。公司还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生产的数字化转型。2022年建成投产的铁西工厂里达厂区,是宝马集团全球首个完全在虚拟环境进行规划和模拟的工厂。整个沈阳生产基地目前已上线约百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工作之余,戴鹤轩带领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开展了“BMW中国文化之旅”“BMW美丽家园行动”等公益项目,还推动了沈阳德国学校的发展,促进了中德教育文化交流。戴鹤轩本人还担任浙江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顾问委员和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他表示:“对我和华晨宝马而言,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关爱这个家园。”公司将不断创新,与中国合作伙伴实现互惠共赢,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创造更多长远价值。

巴西神经生物学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先驱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创新脑机接口,促进科研合作

“我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得到中国政府如此高的认可,这或许是我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最崇高荣誉之一!”巴西神经生物学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先驱米格尔·尼科莱利斯激动地对记者说道。他希望自己获颁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能激励更多巴中两国学者开展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尼科莱利斯因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享誉国际,被誉为“脑机接口之父”。自上世纪末以来,他一直专注于研究脑机接口技术,致力于让大脑直接控制机器人、机械臂或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该技术通过读取和解码脑电信号,将人的意志转化为指令,实现无须依赖肌肉或语言的机电控制。

“我主要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只有实现安全、有效、可负担,才能惠及更多普通患者。”尼科莱利斯介绍道。研究表明,全球超30亿人饱受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健康不良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014年,尼科莱利斯发起了“重拾行走计划”,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的150多名学者参与其中。

近年来,尼科莱利斯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共同创办了《脑网络疾病》英文学术期刊,开展了中国首个脑机接口注册临床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外骨骼机器人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具体应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宣武医院牵头中国首个癫痫植入式脑机接口Ⅲ期临床器械临床项目,组建了脑机接口、介入脑机接口等15个学术团队,开发了国内领先水平的医疗技术20余项,其中植入式脑机接口、闭环刺激外科器械数量占业内在研产品数的85.6%。

“我们和宣武医院的合作是很好的范例,值得推广。我们会努力扩大脑机接口的医疗应用规模,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动力’。”尼科莱利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巴中两国可以继续在基础神经科学、临床治疗实践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我也会尽我所能,鼓励并支持更多国际学者加入其中。”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马里籍高级研究员、非洲博物馆馆长约罗·迪亚洛——搭建文化桥梁,增进中非友谊

“这是莫大的光荣、巨大的鼓励!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非中友谊的肯定。”马里学者、前外交官约罗·迪亚洛激动地对记者说。他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跨文化经验,积极推动中非文化交流,因此获颁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迪亚洛与中国的缘分在其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种下。“父亲经常在家播放中国歌曲给我听,让我在懵懂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迪亚洛回忆道。受此影响,他高中时开始学习中文,阅读了不少与中国相关的理论著作。此后,中国医疗队帮助母亲摆脱多年病痛困扰,更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中国不再只是歌声与书本中的印象,而是给予实际帮助、承载真挚友情的温暖存在。

2013年,迪亚洛来到中国担任马里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2017年,他加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担任非洲博物馆馆长及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承担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及非洲博物馆的文物考证工作。他面向中国学生开办“非洲地理和非洲文化”专题讲座,对非洲博物馆内1000多件展品进行考证,组织读书交流会向中国学生介绍中非合作现状。“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友谊的关键。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推进非中命运共同体建设。”迪亚洛说。

本文通过讲述戴鹤轩、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和约罗·迪亚洛三位外国专家在中国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在不同领域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戴鹤轩推动华晨宝马在中国的本土化和绿色发展;尼科莱利斯与中国科研团队合作开展脑机接口研究;迪亚洛促进中非文化交流。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科研、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以及外国专家对中国发展的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47.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