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热词背后:林下、园区、建筑的绿色发展密码,生态热词闪耀: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绘就美好蓝图

本文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生态热词,如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展开。记者通过实地观察展示了这些生态领域的发展现状,网友提出相关困惑,专家则进行点评分析,探讨了各领域的优势、问题及发展方向。

【美丽中国大写意】

从去年荣登中央一号文件,到今年被郑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林下经济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农民开启了增收致富的大门;在江苏盐城,从轻柔的海风到清洁的绿电,当地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 ”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路径,迈出了坚实步伐;而在雄安新区,那些会“呼吸”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只需晒着“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精准供暖、制冷。

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当我们仔细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些生态热词时,好生态所蕴含的温度和分量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为此,记者特别邀请网友和专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分享我们身边的生态故事,深入交流观察思考。

热词一:林下经济

【记者观察】

一块地竟能有三份收成,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海南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这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答案就藏在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槟榔林里。瞧,树上生长着石斛,树下种植着大叶茶,树林间山鸡欢快地奔跑着……“一地巧生多金”的景象让村民们充满了干劲。

在云南,曾经野生菌被“一窝采”“一扫光”,如今为了让菌子不再“受伤”,当地通过开展野生菌保育促繁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森林植被,又实现了菌农的增产增收。

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林下生“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精彩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网友困惑】

“沉睡”的森林资源怎样才能被“叫醒”“盘活”?还有哪些新的玩法和花样呢?

【专家点评】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秦光远表示,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的显著优势,能够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新的空间和机遇。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6亿多亩,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模式。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1万多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有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需要深入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认真算好“经济账”。传统林业生产更侧重于“木材经济”,越是优质、珍贵的木材,所需的生产周期越长,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越大。而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拓展利用林下空间,适度引入林—药、林—菌、林—游等短周期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实现空间立体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能大幅缩短林业经营产出周期,还能兼顾更多“土特产”的产出,持续创造收益,让老百姓和经营主体都能从中获利。

当前,林下经济已经探索出多样化的产品品类和多元化的产业业态。例如,浙江衢州探索了“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林区的共同富裕;广东阳春针对油茶幼林期无收益的痛点,在油茶林套种芋头、南瓜等,实现了“季季见收益,以短养长”。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林下经济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发展林下经济,应鼓励各地区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划定红线、明确底线的基础上,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充足的空间。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弱、产业效益低等问题。要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就必须聚焦短板弱项、堵点卡点,凝聚一批敢创新、有技术、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以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开辟林下经济新市场,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还可探索建立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体制机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热词二:零碳园区

【记者观察】

在江苏盐城大丰沿海滩涂上,巨大的风车整齐林立,长90米的叶片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10度电,银白色的叶片在风中悠然转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内,每个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绿电使用情况都会清晰地呈现在碳谷智造中心的数据大屏上。通过一个数据平台,便可轻松溯源整个园区内的绿电足迹。走进射阳港零碳社区,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产生绿电2700度,可容纳7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零碳巴士在社区中穿梭往来,尽显绿色出行的便捷。

【网友困惑】

零碳园区里究竟藏着哪些绿色密码,它又将如何改变你我的生活呢?

【专家点评】

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指出,今年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此次零碳园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加速零碳园区的建设进程。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工业园区集中了近70%的工业用能。据测算,我国现有约8.7万个产业园区,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因此,推动园区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张修玉看来,零碳园区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能源供给清洁化:零碳园区主要依赖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二是能源利用高效化: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在生产、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将园区内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四是管理模式智能化: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园区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实现精准调控和优化管理。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零碳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尽相同。西部地区拥有全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潜能,零碳产业园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合,就地发展零碳新工业体系,有望在西部打造新的产业高地,还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零碳园区建设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绿向新,迫切需要在转型与升级上做好“加法”,在能耗与排放上做好“减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零碳园区建设为我国不同地区带来了绿色发展机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建设初期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通过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持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还要注重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热词三:绿色建筑

【记者观察】

走进江苏南京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当地建筑统一采用的“保暖神器”——“江水空调”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利用流量大、冬暖夏凉的江水作为冷热源,可为近1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提供集中供能服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

近年来,一个个节能技术成功落地转化,一栋栋超低能耗建筑拔地而起,一座座既有建筑改造后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走进”了百姓生活,在助力节能降碳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网友困惑】

绿色建筑如此“能干”,怎样才能让人们住得更舒心?如何让更多建筑“绿”起来呢?

【专家点评】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天琦表示,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绿色建筑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和使用需求,提供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温湿度等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使用的舒适度。同时,要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减少因建筑使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因此,建筑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多数人一天约有80%的时间待在建筑中,房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绿色建筑能够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已经成为新建建筑的“必选项”。例如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减少能耗,楼顶的风力发电可满足本体部分电力需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自然通风等设计,使节能指标大幅提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需要加快绿色转型,通过绿色建筑减少资源依赖、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作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绿色建筑相关材料和设备的研发进步,有助于降低对外依赖,进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房子的本质是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绿色的“好房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人、建筑、环境等多方面要素。要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理念宣传,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既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本文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三个生态热词展开。通过记者观察展示了各领域的发展现状,网友提出困惑,专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了各领域的优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强调了发展这些生态产业对于增收致富、实现“双碳”目标、提升生活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266.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