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联基金副总经理刘鲁旦的离任事件展开,介绍了刘鲁旦的背景和在国联基金的贡献,同时阐述了国联基金此前经历的管理层调整、股权更迭以及业务发展瓶颈等情况,还提及了公司投研人才流失的问题。
有这样一位来自华尔街的精英,他回国之后便一头扎进公募基金行业,专心深耕长达十五年之久。在固定收益领域,他可谓是成绩斐然,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此人便是刘鲁旦,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拥有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曾经,他担任过德意志银行美国公司全球市场部新兴市场研究员、美国SAC资本管理公司高级分析师、美国摩根士丹利资产管理公司固定收益投资部投资经理、副总裁等重要职位。
在国联基金任职期间,刘鲁旦主要负责固收条线的工作。而国联基金本身就以固收业务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基于这样的紧密关联,2025年3月25日,国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联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公司副总经理刘鲁旦因个人原因离任,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开始揣测国联基金后续的业务走向。该变更事项已经过国联基金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且会按照相关规定向监管部门进行报备。
自2023年5月加盟国联基金(前身为“中融基金”)以来,刘鲁旦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推动公司固收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他优化投研体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尤其是主导的“固收 +”产品矩阵创新,助力公司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依然保持了稳定的业绩。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国联基金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达到了1228.54亿元,在行业中排名第27位,管理规模占比超过了90%。
图:国联基金债券型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
刘鲁旦加盟国联基金的时候,公司正处于管理层的深度调整期。从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期间,公司先后有四位高管出现人事变动。首席信息官黎峰以及马荣荣、黄言、卢强三位副总经理都参与其中。其中,黄言与卢强因“个人原因”离职,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出任了其他基金公司的高管职位。马荣荣则在2024年7月重新被任命为公司的副总裁。
图:国联基金高管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
2023年12月20日,国联基金总经理黄震离职,结束了他在公司近九年的职业生涯。黄言于2015年5月加入国联基金,在公司内部多个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从专户部副总监做起,历经战略研究部总监、研究部总监、交易部总监等职位,后来又升任总经理助理、董事总经理。
黄震离职后,总经理一职由国联基金董事长王瑶暂代。直到2024年7月10日,该职位由常务副总经理闫军接任。与此同时,公司任命前民生加银基金董事长张焕南为新的副董事长。值得一提的是,闫军与张焕南都有着丰富的监管工作履历。
国联基金频繁的人事变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司股权的更迭。2023年2月,国联证券发布重磅消息,计划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此后,国联基金逐步成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也变更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除了股权变动,国联基金还长期面临着业务发展瓶颈。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公司的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一直在500到700亿元之间徘徊,总管理规模也被卡在1200亿元,难以实现突破。在当前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种增长停滞的状况让国联基金的转型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鲁旦的加入无疑是国联基金近年来一次非常亮眼的人才引进。他凭借在固收领域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迅速推动公司业务突破了原有的瓶颈。仅仅入职一年左右,他就升任副总经理,这足以证明公司对他业务能力的高度认可。
刘鲁旦离任后,国联基金副总裁一职只剩下马荣荣与周妹云二人。马荣荣在市场渠道领域经验丰富,周妹云则有着丰富的合规风控履历,她曾先后担任公司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风险管理部总经理以及督察长等关键职务。二人在国联基金的工作年限都超过了五年,深度参与了公司的发展进程。相比之下,刘鲁旦在国联基金任职时间较短,与公司的业务关联度远不及马荣荣和周妹云,离任后国联基金大概率也无法挽留这位固收领域专家。
国联基金在外部投研人才引进方面一直缺乏吸引力。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公司近一年新聘的4位基金经理都是首次担任公募基金经理的人员,此前没有公开的公募产品管理经验。
图:国联基金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3月24日
值得注意的是,国联基金自2023年以来经历了多起核心投研人员流失事件,像金拓、哈默、冯琪、窦文红等基金经理都相继离职。其中,金拓、冯琪、窦文红三位还是公司自主培养的资深投研人才。这些现象表明,国联基金在投研团队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国联基金董事长王瑶在今年1月底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表示,公司着重“下大体力建设专业化、工业化、平台化投研平台,切实提高系统化的投研能力。过去三年的市场波动,证明了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和单一的投资策略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虽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在自主培养的资深投研骨干流失冲击下的被动应对,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体系化建设。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联基金副总经理刘鲁旦的背景和离职情况,以及他对公司固收业务的贡献。同时阐述了国联基金此前经历的管理层调整、股权更迭、业务发展瓶颈和投研人才流失等问题。刘鲁旦的离任让市场对国联基金后续业务走向充满猜测,而公司在投研团队建设和业务突破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体系化建设来寻求新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