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布局机器人,解锁家庭场景新刚需

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现场官宣成立“vivo机器人Lab”,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阐述了其战略决策背后的原因、技术路径以及终极目标,分析了vivo进军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和意义,探讨了这一举措对手机行业和机器人市场的影响。

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正式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Lab”,标志着vivo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

根据vivo官方计划,未来三年内,vivo将推出首款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同时深化6G、人工智能、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布局。这一举措意味着vivo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向“家庭智能中枢”实现战略跃迁。

vivo做出这一决策,是技术积累、社会发展需求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胡柏山表示:“vivo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方向。这是vivo三十年技术积累的必然延伸,更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刚需的战略选择。”

vivo布局机器人,解锁家庭场景新刚需

战略适配:基因类同

vivo选择机器人领域,而非此前热门的汽车行业,这源于其长期坚持的“本分”文化。该文化核心是不盲目跟风,在拓展新产业时,会考虑自身技术优势与创造用户价值的匹配度。

胡柏山说:“我们看一个产业或新赛道,不会只看是否是风口,也不单纯看市场规模,而是关注与我们核心能力的匹配度,以及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对于vivo的基因而言,机器人比汽车行业更合适。”

他还曾强调:“最适合做机器人的行业是手机行业,甚至没有之一。”这是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智能手机与机器人的技术路径高度耦合,为vivo进军机器人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先,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已完成70亿参数端侧部署,多模态交互能力可直接应用于机器人。与初创企业依赖云端算力不同,vivo的端侧AI既能保障隐私(符合GDPR标准),又能实现300ms内的实时响应,用户体验更佳。

其次,vivo拥有的MR(混合现实)空间建模、物体品类和位置识别技术,结合自研V3影像芯片的实时处理能力,能为机器人提供“类人视觉”基础。

第三,硬件工程协同方面,手机光学防抖微型电机、真空腔均热板散热系统等技术模块复用率高,供应链管理经验也可部分迁移,这些能力体现在机器人上,就是关节控制和散热。

不过,vivo明确了参与机器人的技术和功能边界,只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胡柏山解释道:“这两块是我们擅长的,我们不做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身体,就像做手机时不做SoC、不做屏幕一样,因为产业链上有人比我们更擅长。我们希望与产业链伙伴合作共赢,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手机厂商在传感器、算力平台、供应链管理上的积累,能解决机器人80%的‘大脑’与‘眼睛’问题,剩余20%聚焦机械执行能力。”

以往智能手机技术的积累,为家庭机器人复用提供了可能,这是vivo进军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条件。同时,胡柏山认为,“机器人产品一定是由用户场景、用户需求决定的”。vivo切入机器人产业,瞄准的是“家用”场景。

聚焦家庭场景,vivo既避免了与工业机器人巨头的竞争,又满足了现代家庭对“智能管家”的需求。从家务助手到老人健康监测,再到情感陪伴,vivo的布局覆盖了家庭生活的全链条痛点。中国一线城市家庭对“全场景管家”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健康监测(血压/血糖异常预警)、老人跌倒报警、儿童情绪识别等复合功能领域。据新华网报道,“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约占总人口比重的21.1%。对于规模不断扩大的老龄化社会,健康型家用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和服务空间十分可观。

胡柏山表示:“机器人会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既能出色完成任务,又能理解用户需求。我们将聚焦消费级市场,针对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路径,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解决实际痛点,不断迭代产品。”

技术路径:大脑 眼睛

与初创企业相比,vivo进入机器人行业为竞争格局带来了新样本。vivo在智能手机领域深耕多年,其端侧AI与影像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在算法方面,蓝心大模型实现端侧部署,确保了机器人交互的低延迟与高隐私性;影像技术也可复用,自研V2影像芯片的ISP架构能提升机器人视觉处理效率,微云台技术则可能增强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

成立三十年以来,vivo通过与Arm成立联合实验室、与三星、索尼等建立深度合作,积累了半导体、传感器领域的议价能力,这为推动家庭机器人业务提供了成本、技术和应用优势。

早在2017年,vivo就开始布局AI技术,用AI技术训练AI Agent是vivo机器人Lab的重要子任务之一,目标是构建vivo家庭机器人的大脑,这项任务将由端侧“蓝心大模型”完成。

此前,vivo曾公布计划,预计今年9月至10月推出MR原型机体验。今年博鳌年会现场,vivo首次展示了混合现实头显(即MR原型机)。vivo将MR视为一种全新的生态品类,其技术能力对机器人具有高度的复用价值。

胡柏山说:“我们做MR,是把它看作未来机器人的‘眼睛’。机器人未来与物理世界的交互需要大量空间深度信息,MR的手势识别、图像识别能力背后需要大量的AI学习。比如拇指食指一掐,就是操作界面的点击,这个简单动作背后有复杂的技术支撑。”

vivo在三个方面做了技术准备和基础保障:一是开放的蓝心大模型平台,开发者可基于API开发家庭场景应用,避免重复投入AI训练资源;二是复用的供应链,手机显示屏(京东方柔性OLED)、电池(ATL高密度电芯)等模块直接迁移,降低边际成本;三是现成的端侧生态体系。

vivo将研发范围限制在专注“大脑 眼睛”核心模块,而非全身硬件,这一策略直击人形机器人“成本过高”的行业痛点。从生态布局来看,vivo大概率会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接入,构建以AI Agent为核心的生态,复制手机行业的“硬件 服务”盈利模式。

胡柏山认为,当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眼的信息识别和人脑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再配上“身体”并由大脑控制,就形成了机器人雏形。他还表示:“至于机器人是双足、四足还是轮足甚至履带形态,这由用户场景决定。如果把手机比作二维,那么机器人就是将手机升到了三维甚至四维,这种拓展非常自然。”

终极目标:以人为本

vivo的市场策略并非孤立发展机器人,而是通过闭环生态放大技术协同效应。MR技术赋能机器人感知,MR头显与机器人共享空间建模数据,提升环境交互精度;机器人数据反哺手机AI,家庭场景的复杂交互数据能快速优化蓝心大模型的决策能力。

vivo明确将医院、养老场景列为机器人应用重点,试图通过技术缓解医护资源短缺问题。这种“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并重”的路径,既符合政策导向,也能赢得公众情感认同。

成立“机器人Lab”,标志着随着vivo的切入,家庭机器人产业进入全新阶段。初创企业受研发投入限制,常陷入“高成本 – 低销量”的死循环。而vivo凭借规模效应,可将机器人BOM成本压缩至消费级水平。其成本优势源于复用手机供应链,显示屏、电池等模块直接采购现有成熟方案;分摊研发成本,AI、MR技术的多场景复用降低边际成本。

作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头部公司,vivo入局机器人领域,将加速技术耦合的速度和密度,推动机械与AI产业实现“大脑级整合”。在这个过程中,vivo不仅是硬件厂商,更是“机械与AI的连接器”,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应用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目前两个世界相对独立,未能完美联接。胡柏山认为:“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能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此,未来已来,手机行业即将迈入新阶段。”

在这个新发展阶段,vivo致力于创造极致的机器人产品——机器人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应用体验和价值。

智能手机行业迈入新阶段,这一论断具有现实意义。手机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已持续数年,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重构这个日益“传统”产业、形成增量市场的希望。但此前,GenAI以何种方式实现行业重塑并未形成市场共识。有人选择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构建GenAI多场景全生态;有人宣称“All in AI”,但受产业链技术发展水平限制,推进效果不明显。现在,vivo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若vivo能占据家庭场景机器人20%的市场份额,这块业务的估值将突破300亿美元,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显然,这是一项长期征程,vivo的机器人目标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但正如胡柏山所说:“科技公司的责任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解决未来的社会问题。”这场技术长征的终点,或许是一个更智能、更温暖的家庭生活图景。

本文详细介绍了vivo进军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决策,包括战略适配、技术路径和终极目标。vivo凭借自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优势,聚焦家庭场景机器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布局,有望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生活体验,同时也将推动机器人产业和手机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尽管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vivo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803.html

(0)
行云乐易行云乐易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