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跟随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走进宁夏博物馆,探寻毛泽民曾用过的铜手炉,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宁夏革命历史以及毛泽民在当地开展经济工作的故事。
革命文物,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它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无畏的奋斗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与革命文化、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点燃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宝贵载体。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诚邀各位一同走进各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主题场馆,“打卡”红色地标,“云鉴”红色馆藏,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聚焦宁夏博物馆的一件珍贵馆藏文物——毛泽民用过的铜手炉。
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踏入宁夏博物馆的“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展厅,宁夏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毛泽民在宁夏盐池工作时曾使用过的铜手炉,它可是宁夏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仔细端详这只铜手炉,它光泽度极佳,由红铜精心制造而成。其尺寸为长16厘米,宽12.5厘米,高7厘米,提手长28厘米。炉盖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寿”字装饰,四周则是精美的镂空花格图案。
1936年6月21日凌晨,西征红军七十八师发起了对盐池县城的进攻。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成功消灭了盘踞城内的国民党守军,自此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然而,刚刚解放的盐池面临着诸多难题。反动分子在暗中进行破坏,导致城内商店紧闭大门,城外群众也不敢进城。此时,恢复和发展商业贸易、解决军民的生活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
1936年7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的毛泽民来到了盐池。他是经济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一到盐池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他指示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发布法币和苏票兑换的公告,准许法币和苏票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指导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城市消费合作社和第一个税务局。为了扩充资金,他积极发动群众入股,建立起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商业机构。他组织盐池“三宝”(食盐、皮毛和甘草)进行内购外销,有力地保证了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供应。
毛泽民始终注重深入实际,经常深入到盐池的各个地方调研指导工作。由于工作繁忙,他吃饭往往没有固定时间,工作十分辛苦。盐池县委的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专门送给他一件铜手炉。这只便携式的取暖加热工具非常实用,只需在里面放上当地出产的无烟煤,用一根火柴就能轻松点燃,热效很快。有了它,毛泽民可以随时加热干粮、喝到热水。握着这只铜手炉,毛泽民不禁感慨道:“如果在红军长征翻越雪山时,有这样的铜手炉就可以挽救许多红军指战员的生命!”
这一件小小的铜手炉,见证了毛泽民在盐池探索奋斗的坚实足迹。他凭借卓越的经济才能,组织恢复和发展了盐池的经济,使得盐池的财政收入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1936年12月,毛泽民离开盐池时,将这只铜手炉留给了盐池县委。多年以后,回汉支队政委梁大均将这件珍贵的铜手炉捐赠给了宁夏博物馆。
本文通过介绍宁夏博物馆馆藏的毛泽民用过的铜手炉,展现了宁夏盐池的革命历史和毛泽民在当地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铜手炉不仅是一件取暖工具,更是那段奋斗岁月的见证,激励着我们传承革命精神,不断奋进。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