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清华 – 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展示的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介绍了该电池技术的创新点、研发历程、落地成都的原因、产业化进展以及未来的产业布局等情况。
在成都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科技创新成果正不断实现着质的飞跃。3月29日,在2025第八届清华 – 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的现场,气氛热烈而激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带着无比自豪的神情,向红星新闻记者展示了一组特殊的电池——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这一成果,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不仅入选了当天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更是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从“0到1”的跨越。
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技术有着突破性的创新。它采用了“固液分离”的独特模式,将未注液电芯与组柜系统巧妙分离,从而实现了生产、运输、应用、回收全链条的本征安全。陈永翀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项技术的创新点:“传统储能电池就像是封闭的罐头,而我们打造的则是一个可呼吸的生命体。”这种形象的说法,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秘。原来,电池壳体设有管道与外部安全系统实时联动,再配合多孔超厚电极结构,成功地破解了大容量长时储能的安全难题。
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其研发历程可谓漫长而艰辛。它始于2010年北京实验室的原理研究,科研团队历经13年的不懈努力和技术攻关,终于在成都这片肥沃的创新土壤上结出了产业硕果。
▲陈永翀
2019年是这项技术落地的重要转折点。陈永翀回忆道:“当时承担成都市储能产业规划课题,让我看清了成都的独特优势。”成都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胡焕庸线”关键节点,更具备“可进可退”的优越区位优势。向西,它可以辐射西北地区新能源应用市场;向东,又能连接川渝产业基地。正是这些独特的优势,吸引着陈永翀。2023年,他果断带领北京团队整体迁蓉,并成立了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陈永翀透露:“我们在武侯工业园建设的全球首条100MWh示范产线,在2024年7月迎来了重要时刻,首批电池产品已试生产成功。”这些产品还通过了外部强制短路、内部短路等本征安全测试,目前储能电站示范应用与商业推广正在同步推进。
目前,陈永翀团队采用了“1 + N + M”的产业布局模式。“1个成都总部基地负责研发制造,周边优选N个电芯部件制造基地,在全国及海外地区布局M个园区建设组柜系统集成应用基地。”这种“成都智造 + 全球应用”的模式,已经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陈永翀还透露,公司已与韩国、中东合作方就海外建设电池组柜系统生产线达成了合作意向,成为目前唯一进入市场应用的中国原创储能电池技术。
随着意向订单逐渐进入交付阶段,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布局。陈永翀表示:“今年重点是扩大本征安全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但要实现大规模制造,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园区支撑。”目前,团队正与多个产业园区积极接洽,计划在成都及周边建设升级版商业产线。他感慨地说:“从2019年为成都做产业规划,到如今在这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规模产业化,这个城市证明了科技创新落地的无限可能。”
本文围绕全球首款本征安全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展开,介绍了其技术创新、研发历程、落地成都的缘由、产业化进展及未来布局。该技术历经多年攻关在成都实现产业化,采用独特产业布局获市场认可,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分展现了成都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化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