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梁希森:24年坚守,让马铃薯主粮化梦想照进现实,梁希森离世:一生逐梦马铃薯,打破“洋种子”垄断

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因病于2025年4月1日逝世的消息,详细回顾了他投身马铃薯育种事业的历程,包括从萌生育种想法、克服重重困难培育出优良品种,到打破“洋种子”垄断,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等诸多事迹。

告别梁希森:24年坚守,让马铃薯主粮化梦想照进现实,梁希森离世:一生逐梦马铃薯,打破“洋种子”垄断

2025年4月1日0时15分,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讣告,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梁希森先生生前怀揣着一个伟大的夙愿,那就是让马铃薯主粮化,用自主研发的种薯,为国家再造5个产粮大省。自2001年起,他便带领团队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征程。一切从零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自主培育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希森”系列品种。这些品种成绩斐然,曾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成功打破了土豆“洋种子”的长期垄断。24年来,梁希森先生初心未改,始终矢志不渝地将土豆良种推广到广袤的大地之上。

十万里挑一,育一粒好种子

2001年,当梁希森开始投身马铃薯育种事业时,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困惑。毕竟,小学都没毕业的他,为何非要去搞育种这样极具科技含量的事情呢?这一切都源于他带女儿吃薯条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得知炸薯条用的都是国外品种的土豆,不禁大吃一惊,发出了“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的感慨。此后,他进一步了解到,虽然我国土豆种植面积达8000多万亩,位居世界第一,但单产和品质却较为落后。究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先生的童年十分坎坷,因家境贫寒,10岁就不得不离家四处讨饭。“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这是他最为朴素的心愿。也正是这份对粮食的深切渴望,让他萌生了孕育中国土豆好种子的梦想。说干就干,他立刻找来几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几百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大学生们也纷纷离开了。

不过,碰壁之后并非毫无收获。梁希森先生意识到,要想干出名堂,必须找专家带领团队才行。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从此育种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同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在长达20多年的育种过程中,梁希森先生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卖房子维持,他曾自嘲“从富翁变成了‘负翁’”。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室主任崔长磊回忆道:“马铃薯育种投入是巨大的,种十万株马铃薯才能选育一个理想的品种,一般得十年以上。”最终,历经11年的艰辛努力,“希森6号”成功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惊人产量,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起,希森集团又陆续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被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告别梁希森:24年坚守,让马铃薯主粮化梦想照进现实,梁希森离世:一生逐梦马铃薯,打破“洋种子”垄断

打破“洋种子”垄断

如果说优良品种是马铃薯的“芯片”,那么脱毒种薯就是马铃薯的“电源”,没有它,即便有好品种也难以实现高产。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有一片引人注目的景象,705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便是希森集团的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集团90%的种薯都在这里繁育。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再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希森集团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能够满足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

“现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与它们PK。”2023年,梁希森先生曾这样说道。如今,希森马铃薯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3150万亩,种薯还出口到法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

自2022年起,希森集团还积极探索新的育种方式,累计将10余万粒马铃薯种子送上太空,成功尝试航天育种。同时,不断创新尝试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六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在乐陵,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间里,摆放着十多种诱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早在2015年,当马铃薯主粮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时,这里的流水线上便生产出了第一个土豆馒头。去年,“希森77号”薯条加工专用新品种问世,梁希森先生的“薯条梦”终于得以实现。

在梁希森先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马铃薯画,画面中绿色枝蔓铺满薯田,白色花朵点缀其间,黄色土豆正在大地里茁壮成长。这就如同梁希森先生的夙愿,正在一步步生长并成为现实。

“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千难万险,只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马铃薯育种就不能停。”这曾是梁希森先生常说的话,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梁希森先生的离世是中国马铃薯产业的一大损失,但他为马铃薯育种事业奉献的一生,取得的众多成就,如培育出“希森”系列品种、打破“洋种子”垄断、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等,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的精神和梦想,也将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中国的农业事业不懈奋斗。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347.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