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9日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展开,详细介绍了事故情况、各方回应、小米官方说明、股价波动,还探讨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智能驾驶的质疑,以及该事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启示。
在3月29日22时44分,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轿车突然撞上护栏,紧接着迅速起火燃烧。现场的目击者们亲眼目睹了这惨烈的一幕,火势凶猛,让人触目惊心。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车内的3名女大学生不幸当场死亡。
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视频中,车辆在剧烈燃烧,但车门却一直紧闭着。这一画面瞬间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的担忧和质疑如潮水般涌来。大家不仅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更引发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问题以及智能驾驶系统是否足够智能的群体焦虑。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交通运输局以及小米公司都迅速做出了回应。三方均表示已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此次事故的原因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力求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4月1日,小米官方发布了初步的回应说明。据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由于正在进行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及时发出了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了车辆,进入人工驾驶状态,继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车辆最终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不过,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中,从提示前方有障碍到车辆发生碰撞的间隔时间仅有2秒,这一细节引发了众多质疑。许多人对这短暂的时间内车辆为何未能避免碰撞表示不解。
与此同时,车辆驾驶员家属也在网络上发声。他们澄清了驾驶员的驾龄、车辆归属权等问题,并表示驾驶员平时就喜欢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且有多次长途驾驶的经验。多名死者家属还透露,截至目前,小米方还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们。
4月1日,小米集团(01810.HK)的股价在午后出现了持续跳水的情况。截至收盘,跌幅达到了5.49%,报46.50港元,市值为1.21万亿港元,相比前一个交易日减少了近700亿港元。当晚10点,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发声,表示将持续配合警方的调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小米都不会回避责任。
事故车辆燃烧过程中,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车门始终紧闭,这直接引发了公众最关切的几个问题。碰撞后车门是否处于抱死状态,从而阻断了车内人员的逃生路径?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误判的情况,没有及时发现障碍物并进行避让?电动汽车起火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否会成为车辆安全的“定时炸弹”?
目前,网络上不少车辆专家、小米车主通过数据和实景演练,对断电后车门能否打开、智能驾驶无法识别道路施工标识物到底是车辆本身的问题还是高速路方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不过,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有网友指出,小米SU7在宣传时介绍车辆电池安装了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会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但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这项技术。
截至目前,这起事故还没有最终的调查结果。可以预料的是,由于此次事故受到了高度关注,涉及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辆等关键因素,事故的调查需要一定的时间,以确保调查结果经得起推敲。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50万辆,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超过40%,90后车主占比达63%,年轻群体对技术创新展现了高度包容。但这起惨烈的事故也给大家敲响了“风险提示”的警钟:“智能驾驶”并不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智能驾驶系统仍存在应对盲区。
不得不说,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着成长的阵痛。2024年小米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创下国产高端电车纪录,但此后一段时间却接连发生事故。一些看似“酷炫”、极具科技感的配置,如隐藏式门把手、电子门锁等,一旦车辆发生碰撞、断电,这些配置可能会变成“安全陷阱”,超越了一般驾驶员的操控水平。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万车死亡率较燃油车低18%,但电池燃烧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极大地拉高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感知。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更容易挑动公众的神经。
在事故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任何责任推定都为时尚早。但这起高速悲剧也许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公众的认知敲响警钟:现阶段,任何辅助驾驶系统都不能替代人类对方向盘的绝对控制权。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将“脱手驾驶”等作为卖点进行宣传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伦理边界。
也许,这场事故带给行业的启示远比责任判定更重要。正如燃油车历经百年迭代才逐渐进化得日趋成熟,新能源车辆、智能驾驶的成熟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但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在技术狂奔的道路上,车企应当建立“安全先行”的产品哲学——毕竟,再惊艳的百公里加速,都比不上危急时刻0.1秒的逃生机会。
本文围绕小米SU7高速事故展开,介绍了事故情况、各方回应,探讨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驾驶的质疑。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发展中面临成长阵痛,这起事故为行业和公众敲响警钟,启示车企应秉持“安全先行”的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