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岁月,〈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简平用文字为上海红色历史发声

儿童文学作家简平的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讲述了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为背景,围绕一群流浪儿的故事展开,从创作手法、情节设计、主题立意等方面分析了作品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儿童文学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岁月,〈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简平用文字为上海红色历史发声

每一位作家都有属于自己向故乡致敬的独特方式。上海,这座承载着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起源的城市,在儿童文学作家简平的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他将对上海这座有着无上荣光城市的敬意与深情,都倾注在了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之中。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老火车站附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流浪儿的传奇故事。起初,他们为了一口残羹冷炙、一处栖身之所而四处奔波。然而,在年轻革命者的帮助下,他们逐渐萌生了民族大义。最终,这些流浪儿在魔术表演的掩护下,协助革命者完成了重要任务。通过这个故事,小读者们能够倾听历史的回响,反思战争的本质,触摸文化的根脉,汲取成长的力量。

在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战争与孩子一直是众多作家关注和书写的重要主题。中华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对于和平年代的小读者来说,如何跨越80年的时空去感受那段历史,如何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完美融合,如何把握战争描写的尺度以适应当代儿童的接受心理,这些都是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而简平作为现实主义写作的自觉探索者,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去精心创作。他不仅仔细查找史料,还亲自寻访作品中涉及的地点。此外,他深入魔术社,与孩子们一起学习魔术,从而给出了对战争与孩子这一命题独具匠心的解读方式。

儿童文学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岁月,〈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简平用文字为上海红色历史发声《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简平/著,中信出版社/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在创作手法上,简平采用了严谨的写实风格来复刻真实的历史场景。这部以抗战时期上海为背景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卷首的地名录详细交代了小说所涉及地点的前世今生,文末的跨版地图则清晰勾勒出故事发生以及人物行动的空间。故事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仅仅从1940年冬天到1941年春天的短短数月。这样的时间设置,既有利于情节紧凑地推进,又寓意着流浪儿从饥寒交迫的严冬走向充满希望的春天。

在精心构建的小说时空中,作者没有运用宏大叙事的手法,而是选择以日常化叙述切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六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聚集在了一起。由于流浪儿居无定所,作者将他们的行踪设置在了宝山路一带的北火车站、均益里、泰山大戏院、界路饭店等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点。为了高度还原、精确复刻历史场景,作者对每个地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并且,他在情节中巧妙地融入了当年商业广告海报以及某日《申报》的报道,让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此外,作品中还穿插了“一·二八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日常化的叙述折射出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真实的地理环境、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扎实的细节,如同绘画中丰富的“图层”,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有光影、有肌理、有烟火气的历史情境。于是,懂事的绍承、急躁的天根、爱哭的阿宝等流浪儿,以及机智勇敢的地下抗日组织情报员“小姐姐”,都栩栩如生地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人物的鲜活离不开契合儿童心理和历史依据的细节刻画,当绍承在八字桥上帮车夫推车以赚小费,夜晚从垃圾车里找出清道夫的坎肩给小伙伴御寒时,《三毛流浪记》的画面仿佛跃然眼前。虚构的故事与逼真的场景完美嵌入,给读者带来了十足的真切感和现场感。

在情节设计上,简平以魔术为故事核,呈现出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魔术是作者创作灵感的触发器,它承载了作者儿童本位的创作观,也是作品中孩子与当代小读者心灵沟通的魔法。游戏是童年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和苦难的生活中,也无法改变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在作品中,流浪儿们在破棚子里玩踩影子的游戏,在街上围观兜售狗皮膏药的表演。当他们得知热心帮助他们的小姐姐会魔术时,自然对不可思议的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魔术所练就的耐心、毅力和勇气,以及团结的精神,正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也为他们最终帮助小姐姐完成任务埋下了伏笔。魔术在作品中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它既符合儿童的天性,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还寄托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为黑暗的岁月增添了一抹亮色。那是童年的底色,也是希望的色彩。

在主题立意上,简平以文化传承为纽带,赋予了成长深厚的内涵。尽管故事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作者并没有让笔下的孩子直面太多的血雨腥风,而是巧妙地在情节中融入了文化的元素。故事的发生地宝山路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化大本营,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惨遭日军炮火的摧毁,小主人公绍承的父母为抢救图书馆的古书而献身;孩子们在革命者大哥哥的引导下,读起了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小癞痢》;在小姐姐的南派魔术拜师仪式上,师父道出了魔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国环”的寓意……此外,作品中还出现了鲁迅、巴金等文化大家的名字,民新影片公司摄制人员与守军一起抗日的身影。这些元素既是历史场域的建构元素,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更是少儿成长的精神底气。文化的传承,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注入了民族精神的内核以及绵长坚实的力量。这与简平曾撰写《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担任过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儿童出版馆的策划不无关系,传承海派文化是他不变的情怀与担当。儿童文学融入地域文化,使得作品更“接地气”,地域文化中的民族记忆、风俗习惯往往更加生动、细腻。作品中出现的上海俚语“碰哭精”、朗朗上口的沪语童谣,令流浪儿垂涎欲滴的“四大金刚”,以及从孩子们去下海庙领施粥票引出上海之名的来历,无不带着浓浓的“上海味道”。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作品中巧妙交织,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场域。

儿童文学新作〈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独特视角展现抗战岁月,〈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简平用文字为上海红色历史发声

整部小说的谋篇布局十分值得称道,体现了作者对于当代少儿审美情趣的准确把握。每个章节的篇幅恰到好处,文字简洁又不失灵动,始终遵循着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既没有过多的铺陈,也没有刻意的渲染,情节推进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偶尔出现的“吃青菜剩芋艿”上海方言梗,在紧张的情节中适时地调节了气氛,有着笑中带泪的效果。惊奇、历险、幽默……作品所包含的这些元素,几乎戳中了小读者所有的情绪点,吸引他们进入故事情境,产生共情共鸣。

在《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中,遥远的年代与近切的场景、沉重的主题与轻盈的童心、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都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源于作者“使其成为‘一段真实的历史’”的不懈努力,也源于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与当代儿童审美表达之间链接的积极探求。简平的这部作品创造了一种儿童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也为少儿沉浸式阅读提供了多种可能。

本文介绍了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从作品背景故事到创作手法、情节设计、主题立意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该作品以独特视角融合历史与童趣,传承地域文化,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新范式,也为少儿阅读带来新体验的特点。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592.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