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数字化运维中心数控运维室维修电工刘可夫的卓越事迹。他凭借多年努力练就独特故障查找方法,被称为油田“数维医生”,还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文中介绍了他用研发成果解决井场难题、凭借精湛技艺排查故障,以及面对油田数字化转型挑战时坚持不懈攻克难关的经历。
在油田领域,有这样一个闪耀的名字——“高技能人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数字化运维中心数控运维室维修电工刘可夫的精彩世界。
原标题:刘可夫:油田“数维医生”
刘可夫的职业履历堪称一部辉煌的奋斗史。29岁时,他捧起了省技能竞赛奖牌;31岁,手握中国石油技能竞赛金牌;34岁,被聘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1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油田行业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画面中,刘可夫正在专注地焊接防窃电电路板。这专注的神情,正是他对工作热爱与执着的体现。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和不懈努力,刘可夫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望、闻、听、试”故障查找方法。凭借这套方法,他能迅速准确地找出设备故障,就像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断病情一样,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油田“数维医生”。
前不久,全国总工会公布了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刘可夫光荣地名列其中。这不仅是对他过去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继续为油田事业发光发热的期许。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
走进刘可夫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技世界。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和研发“半成品”整齐地摆放着。刘可夫笑着说:“我爱摆弄这些小东西,把它们拼拼凑凑,没准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可都是我的‘宝贝’。”
还真让他用这些“宝贝”解决了大问题。前不久,井场光伏控制器高故障率的难题让全厂上下头疼不已。刘可夫和他的团队凭借着对这些“宝贝”的熟悉和创新思维,自主研发出了一款小型光伏控制器。他指着桌子上那个看似普通的“小黑匣子”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目前,刘可夫带领团队将这款小型光伏控制器安装在全厂512处光伏控制系统中。奇迹发生了,设备故障率大幅降低,还为公司节约了5120万元的设备采购费。原本让人焦头烂额的难题,就这样被刘可夫轻松解决。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没有问题能难倒他。”
还有一次,直流屏和保护柜发生故障,需要排查成千上万个接线端子,工作量大得让人望而却步,技术人员们都一筹莫展。刘可夫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他仅用一把螺丝刀,就准确判断出端子接触状态,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排查工作,让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精湛技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自日复一日的积累。2002年,刘可夫刚成为一名配电线路工时,“上杆”成了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老师傅们操作起来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把脚插进脚扣,轻松登上12米高杆,再单手用提绳把50斤重的维修零件拽到杆顶进行安装。可站在电杆下的刘可夫却犯了难。但他没有退缩,心中默念着“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毅然和电线杆较上了劲。
中午,别人都在休息,他却顶着烈日爬杆;下班回家,别人在放松,他却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离地,弯曲身体,单手拽着50斤重的一袋大米苦练臂力。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刘可夫成了队里“上杆第一人”,登杆速度比老师傅还快。
“所有的坚持都没有白费”
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刘可夫和团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电机控制核心部件——变频器就曾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很多看起来一样的变频器,打开内部完全不同。该怎么使用和维护,谁也说不明白。”刘可夫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仍感慨万千。“那段时间,我们白天进行试验研究,晚上自学数据包解析技术。”
历时一百多天,他们终于把21种变频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全部搞懂。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应用后又出现了新问题。工人反映,有两种变频器在改变模式后,无法正常使用。
刘可夫联系厂家,可对方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但他没有放弃,和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尝试了十多种技术方案,可惜全都失败了。
直到有一天开车回家时,灵感突然降临。刘可夫突然想到,可以利用车载时钟的持续性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团队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反复测试、不断优化,终于成功解决了变频器故障。
“所有的坚持都没有白费。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刘可夫坚定地说。
本文通过讲述刘可夫的事迹,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高技能人才的卓越能力和奋斗精神。他在油田工作中不断钻研、勇于创新,用精湛的技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积累经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