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开展的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试点展开,介绍了目前上海的建设计划、奉贤庄行浦秀村河道的改善情况、水体清澈度提升的意义、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以及各阶段的建设目标等内容。
你是否曾想过,家门口的村沟宅河,除了水质提升,还能变得“一眼见底”,拥有更高的水体清澈度呢?3月24日,从市水务部门传来消息,上海目前正在积极试点开展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按照计划,到2026年底,上海将完成100个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试点,打造出一批水体清澈度提升的实践样板。
从“水安”到“水净”再到“水清”
在奉贤庄行的浦秀村,有一条浦秀西闸路河,它全长约1.5公里,水深在0.5 – 1.5米之间。当你走近这条河,会惊喜地发现河水清澈见底,水下的一切都清晰可见。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岸边绽放的桃花、樱花,在清澈水体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而,就在去年,浦秀西闸路河的水体清澈度可没有现在这么高。短短几个月时间,它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生命学院教授王丽卿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你看,河道内种植的这些矮生苦草就是提升水体清澈度的关键。”这些水生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大量吸收了河道内的氮磷物质,有效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从而净化了水质,让河水变得更加清澈。
经过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秀西闸路河清澈见底。
据奉贤区水务局副局长高艳介绍,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1 + 25 + 407”的示范点建设工作局面。并且,通过应用“水生森林系统净化技术”和“生物操纵技术”进行生态建设,成功构建了水下“立体、生态、绿色”的景观,让河道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海市水务局督察专员韩昌来表示,上海经过多年的治水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水安”到“水净”的转变。“但调研发现,水体清澈度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着重从这个方面展开提升建设,希望能进一步增强市民百姓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通过“筑底”来修复水生动植物生境
水体清澈度提升试点建设,实际上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再升级,目标是让水体的透明度大于80厘米或者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
韩昌来直言:“当我们谈及水质时,以往仅仅关注总氮、总磷等化学指标是远远不够的。水草、鱼类以及其他水中生物的健康状态,才是判断水体好坏的真正标准。”
在解决水体问题上,水务部门提倡用生态的办法。韩昌来认为,真正生态的办法应该是采用会呼吸的生态护岸,而不是硬质的护岸;应该针对污染物进行治理,而不是对河道本身进行过多干预;应以生物方式为主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而不是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
工作人员正在对河道水体进行采样检测。
为了更好地指导试点建设,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生态工程院配合上海市水务局开展了上海市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的基础研究,并提出了上海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的技术指导意见。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生态工程院院长蔡丽婧介绍:“我们的技术思路是坚持让自然做功,通过‘筑底’来修复水生动植物的生境,为水生动植物生存和群落恢复提供基础的底质、水质、光照条件。”此外,通过“复绿”来构建种类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利用植物和其附着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高效净水,提升清澈度。并且通过“共生”来完善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剂,构建低维护需求、动态稳定、和谐共生的水生生态系统。
2026年底完成百个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
从市水务部门了解到,2024年市水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试点方案的通知》。
2024年,市水务部门聚焦老百姓身边的河道,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为目标,建成了奉贤浦秀村、浦东海沈村、徐汇上澳塘、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等40个“水清水美”试点,为市民增添了许多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2025年,计划在去年40个试点的基础上,再推进20个水美村庄、10个水美社区、10个水美公园,推动河湖水体向“水清”“水美”转变。
据水务部门介绍,到2026年底,上海将完成100个河湖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借鉴的水体清澈度提升实践样板。
上海开展的水体清澈度提升建设试点工作。从奉贤庄行浦秀村河道的成功改善案例,阐述了水生植物对提升水体清澈度的作用。同时强调了生态修复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各阶段的建设目标。通过这些举措,上海致力于实现从“水净”到“水清”的转变,为市民打造更加美好的水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