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在当下的发展态势展开,介绍了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外嘉宾对AI场景化应用与普惠化路径的探讨。阐述了AI发展的全球趋势、中国各地对AI产业的积极推动、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同时也指出了AI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指数级速度,深刻地重塑着技术范式、产业格局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展望未来,AI必将走进千行百业,融入千家万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推动AI发展的同时兼顾安全,实现技术的可信与可持续呢?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众多中外嘉宾将目光聚焦于AI,深入探讨其场景化应用与普惠化的可行路径。
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变革也在加速演进,推动AI发展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趋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指出,当前,以AI、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专利申请量大约占据了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生成式AI领域,自2017年以来,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800%,其中,中国、美国、韩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发式应用,中国多地纷纷积极发力AI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表示:“AI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通过以大模型突破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持续加大对大模型前沿研究及应用发展的支持力度,并且推出了更多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应用场景。
随着AI大模型领域的飞速发展,其通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各行业细分领域的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了包括“AI工业制造”“AI生活服务”“AI医药健康”等9个应用场景在内的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系统地展示了AI在赋能材料、医药等领域所取得的前沿创新成果。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研发部总裁诺伯特·高斯(Norbert Gaus)介绍,西门子正在充分利用AI技术来解决工业领域的多项挑战。通过发挥机器人与AI深度融合等技术优势,不仅显著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力以及小批量制造的响应速度,还加速了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全过程,从而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产品。
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在其加速赋能各行业的同时,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北方算力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刘秦豫指出:“在应用层面,大模型面临着信任壁垒等问题。”随着AI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决策过程不透明、决策逻辑可解释性差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可能在高风险领域造成严重后果,限制了社会层面对其的信任,也难以满足业务和监管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可解释、符合道德规范的大模型,以便更安全、透明地服务千行百业。
面对AI这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技术“双刃剑”,人类已经积极出招应对。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已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生效,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AI技术的应用。在中国,涉及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规也陆续颁布执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迈出了构建安全可信生态的关键一步。
韩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卢圭成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美国、欧盟等都聚焦于AI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但背后的数据安全性、算法偏见与歧视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旦AI深度伪造与欺诈等问题被恶意利用,将给各行业带来巨大风险,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因此,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监管制度,从而更好地引领产业创新,让AI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动力。
AI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中国各地对AI产业的推动、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同时指出了AI发展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强调了在AI发展过程中,兼顾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呼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安全监管制度,以推动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492.html